首页 > 历史军事 > 最大与最小 > 相信神赋予的永生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相信神赋予的永生是一切智慧的开端(1/2)

目录
好书推荐: 野蛮公主拽恶少 千金照绑:警司老公在隔壁 邪眼变 五戒 雪豹冷情:老婆,你敢改嫁?(全本) 情蛊:天皇总裁的私宠【全本】 倾城色:慵懒王妃(全本) 黑色狂情:不做总裁夫人(大结局) 超级帝国 新封神传说

12月初学完了神学院的《旧约概论》自学课程,就开始进一步学《婚姻顾问》。《婚姻顾问》的主讲是一位神学教授、牧师兼心理学家。我目前只学了第一课,就已经能体会到他的讲座内容很精湛。在第一课中,他对美国目前婚姻状况的一系列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有一个数据应该让所有美国人,以及所有追捧美国文化的中国人汗颜――美国的离婚率比欧洲高两倍,比日本高三倍。

这位神学教授接着指出了美国高居不下的离婚率对社会带来的附加成本和危害,指出婚姻问题对人自身的经济、精神和社会生活的沉重打击,以及对下一代深刻的负面影响。他指出了导致美国高离婚现象的各种主流文化因素,以及这些文化因素中的错失。他也指出了《圣经》原理的运用,以及如何依靠基督教的真实教义,挽救人的婚姻。遗憾的是,这位美国教授讲述的各种美国文化的深层次问题,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论,也有美国各个时代的风潮,这些东西我自己并不熟悉。据我所知,中国现在也面临着相当高的离婚率的问题。我出国时间长了,也不太了解国内婚姻问题和思潮的主流倾向。所以很难直接将这位教授的思想向读者们介绍。

(一)婚姻触礁的危害

要做婚姻顾问,第一要诀不是帮朋友出馊点子,叫人家怎样算计自己的配偶。也不是热火朝天地直接切入,帮助对方清理婚姻冲突中的,从鸡毛蒜皮,到天崩地裂的各种冲突。第一要诀是要提醒你的劝慰对象,与他(她)一起回忆清理婚姻的目的,婚姻对人生活和精神的助益,以及婚姻触礁的危害。

先给读者朋友介绍一个触动我灵魂的一部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1930年代的犹太人体操运动员,家境很富裕。按照犹太教的习俗,他娶了一位美丽、温柔而贤淑的教中女子。他的婚宴十分豪华,所有的宾客都羡慕祝福他美满的婚姻。婚后夫妻恩爱。他育有一子,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孩,他和他的妻子都非常喜爱这个小孩。

然而就在他婚宴的时候,来宾中出现了一个有着魔鬼身材的女游泳运动员,使得这个男主角产生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得陇望蜀”的强烈**。这个女运动员的丈夫其实也是一个有着良好职业的上流人士。而这个女运动员本身,也谨守着当时的社会道德。显然,这位女士并不愿刻意掩饰她惹火的身材所四散的魅力。也许内心中,她也期待男人们羡慕的目光和追捧。但她也非常知道分寸,每当男主角露出那魂不守舍的目光的时候,她总是克制地拉开了距离。

若按我们现代人的文化,甚至按犹太人信奉的《圣经》的律法,这位男士和这位女士都没有犯任何罪。然而这位男士对其他女性的垂青,又如何能瞒住他身边那美丽、多情而又骄傲的妻子呢?更何况周遭人的目光和肢体语言,都在向他的妻子施展着无形的压力。妻子试图用温柔挽回他的心。但他一面享受着妻子的温柔,一面却继续将目光停留在那个女游泳运动员身上。

夫妻之间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冷战。这种冷战似乎没有原因,也无法沟通,无法解脱。

但欧洲正在积蓄着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风暴。犹太人富裕舒适的生活走到了尽头。纳粹的魔爪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制造着一波又一浪的恐怖。从欢宴减少,到生意衰落,到生活受到各种制约,要佩戴犹太教的特殊六芒星标志,粮食要靠票证供应,到犹太人的商店和居所被打砸和查封,被迫往集中营搬迁,到传出在集中营有人被送进毒气室的消息……

这一切都没有使得这位男主角从他的梦中醒来。他依然魂不守舍地想往着那个女游泳运动员。但他必须安排逃离欧洲的退路。他将资金转移出来,在瑞士买了一片小农场。这时候,那位女游泳运动员的丈夫也出了事情,被纳粹抓走了。他帮助她安排了逃往那个小农场,他自己也离开妻子和儿子。去到了那个小农场。当然,他并没有忘记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他为亲戚和妻子儿子都安排好了逃亡瑞士的假身份证。他自己提前去农场,也是名正言顺的,是要提前去安排那个地方的业务。

这部电影的手法非常奇妙。电影中,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两个角色分别是两个小男孩。其中有一个小男孩以回忆和自叙的方式带动整个电影。他是我们这位男主角的儿子。他是一个瘦弱的,各方面资质都较差的,也缺乏自信的小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感觉到父母亲的一种失望。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体操运动员,他的母亲健康美丽,是一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但他却似乎一点也没能继承父母的天资。

这个小男孩有一个梦。在梦中,他时常见到另外一个健康、活泼、充满天赋的小孩。他一直觉得那个小孩是他的兄弟。他能感觉到父亲对那个小孩的钟爱。他甚至能感觉到每次父亲对他失望时,总有那个小孩的影子在父亲的心中。但当他每次提到那个梦中的小孩的时候,所有的亲人都冰冷地回绝了他的好奇心。

一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才逐渐地从一个一直关怀他的姑姑那里,解开这个谜团。

是的,那个健康活泼的小孩的确存在过。他的确是他的兄弟。在二战时期,1940年代的某一天,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正无忧无虑地跟着他的妈妈,正准备去瑞士的农场。在他天真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战争的阴云。

在瑞士的农场上,那位女运动员正在无声地在傍边的一个小湖里游泳,展示着她优美的身材。按照当时的犹太教的道德看来,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女子,真的不应该这样从容和招摇。可是对她来说,除了游泳,又有什么能派遣她心中的抑郁和茫然呢?在岸边上,男主角那双几乎要着火的眼睛,似乎可以将整个小湖燃烧起来。

然而他们是严守神的律法的犹太人。他们勉强保持了冷静和克制。什么都没有发生,一直等到第二批逃离的亲属的到来。

这批亲属神情郁郁,他们中间少了两个人――男主角的妻子和他的健康活泼的孩子。

这批人在法国的一个小露天饭店里遇到了德国巡逻队的盘查。他们自然都掏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瑞士护照。当时男主角的妻子坐在另外一个桌上。她的神情有些忧悒。她沉思了一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掏出了本来早就应该销毁了的犹太人身份证。

德国巡逻队队员惊讶地看着她。就在这时候,她的儿子看见了这一景象,走了过来。他很机灵,只是看了看,没有说一句话。

德国巡逻员指着她的儿子询问她道:“你认识他吗?”

这时候,她说出了一句让男主角永生都无法宽恕自己的话。“他是我的儿子。”,她说。没有人了解她说这句话时的心情。

男主角的妻子和儿子被带走了。战后,查找纳粹的记录,发现当天母子就被分开,没有劳动能力的小孩第二天就被送进了毒气室……

那位女游泳运动员的矜持被男主角的亲属们责备的眼光无情地击碎了。一个夜晚,她来到了那个男主角的房中,将身体献给了他。“我是无辜的。”,她在事前流着泪说道,然后她就让**淹没了自己。

在影片的最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男主角的第二个小孩,真切地安慰他的父亲:“让这一切都过去吧。真正的魔鬼,是那制造这一切悲剧的纳粹主义。”

那在风烛残年中的父亲,内心能真正地原谅自己吗?

《马太福音》5-27:28――

你们听见有话:“不可奸淫。”

只是我(耶稣)要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二)人的权利

那位神学教授对现代社会的很多有关爱情、婚姻的流行观点进行了逐一的批判。这种批判的焦点,自然是集中在美国现代文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上。

我一直在思索怎样用一个简单的例子,为读者解说这种观点的错失。

那天我去超市买食品。我平时喜欢在最后采购两盒金属盒子外包装的颗粒式口香糖。口香糖一般放在超市的付款台附近,方便顾客取用。

当我付完账单后,却看见其中一个金属盒有外观缺陷。说来也巧,这还是我多年来买口香糖的第一次。由于口香糖货架就在身边,我很自然地询问收款员是否可以换一个。当然,收款员也很乐呵呵地答应了。我从货架上另外取了一盒,还很礼貌地将那盒外观有点坏的口香糖交给收款员,方便她处理。在我心目中,这是小事一桩嘛,商场与厂家之间自然有各种退货换货协议。

就在这时候,我心里突然有点内疚。其实外观有点缺陷也算不得什么。这盒口香糖若要退给厂家,来来回回好多运输麻烦。退回去多半也浪费了。当然,退都退了,又何必?嗦呢。我晃晃悠悠地推着超市的小推车到了停车场。

一路上,我还在想着现代婚姻的问题。这时候我突然出了一身冷汗,只觉得看似晴朗的冬天,突然变得特别地寒冷。根据现代法律,当婚姻双方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是允许离婚的。然而,我是基督徒,自然知道法律归法律,人心归人心。

在大多数离婚者的心中,恐怕都有一种“这桩婚姻对我不适合,自然应该可以更换”的心态。实际上,这种心态,更多地来自于现代商业文化的影响。似乎爱情和婚姻的对象,就像商品一样可以随意试用和退换。

对于美国的基督徒来说,他们的婚姻一般都要由牧师举行,代表在上帝面前,配偶双方签署的一项协约。也代表着婚姻的神圣,以及神赐予人的配合。

所以抱着“这桩婚姻对我不适合,自然应该可以更换”的心态的基督徒,似乎是将上帝赐予的配偶,当作一件有缺陷的,可以退换的商品再交换给了上帝。

对不起,我们心中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们自己也是有缺陷错失的,也要靠上帝的救恩才能去天国。难道我们不担心公义的神,会将我们自己也当作一件次品,留在这个堕落的世界吗?

人并不是商品。所以我们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权利,或者是法律认定的“法所当然”的权利,恐怕是没有办法逃脱那最终的审判者――创造我们的天父。

(三)《创世纪》第一章

关于我们人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应有的权利,还是看看上帝是怎么说的吧。

读者也许要问,你要讲婚姻问题就讲婚姻问题,为什么又趁机推销基督教呢?心理学有一个关键,就是若人有心理问题,最好不要直接去解决它。硬碰硬地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越缠越深。相反,要帮助深陷在婚姻困扰中的朋友,我们最好用别的事情来充满他们的心思意念。而最好的填充,说句实实在在的话,就是来自于上帝的话语和上帝的爱!

在上一篇文章《信任与测试》中,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主耶稣对魔鬼的试探,就是以同样的心理战术反击的。

在《创世纪》第一章,上帝申明万物都为?所造,这一方面显示了上帝对人具有的超越的主权,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人的权利和使命。

神说:“我们要照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就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按着?的形象造男造女。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所行的各种活物。”

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的一切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创世纪》1:26-30)

这段经文中,最难解的,是“神就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的这段话了。首先,人喜欢问一个问题:“上帝为什么要造人?”

有一个传道者也向我问了同样的问题。我想他出这个题是要考一考我,看看我对《圣经》的领悟究竟有多深。我的确当时被问住了。答不出来。

但有趣的是,答不出来是好事情!因为这个考试,考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人在神面前,应有的态度。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把人摆在了测度上帝的位置上。对这个问题认真思索,并自以为是地以为有答案的人,已经犯了现代人“不知天高地厚”的通病。严格地说,创造天地万物的主,是没有义务回答人这个问题的。

这个传道者还给出了一个更难的考题,他直接以一种结论性的腔调告诉我:“显然,神也是自私的嘛,造人不就是为了荣耀他自己吗?”

还好,我对这一点有自己的体会。“一切荣耀归于神”,既体现了神的超越的主权,更体现了神对人的爱。否则任何接触过神的人,尾巴都会翘到天上去了。另外,神爱世人,?也了解人类的好奇心,所以?也回答了造人的原因――上帝的爱。《创世纪》第一章中,不断地重复“神看着是好的”,那就体现了神创造万物时那种愉悦的爱心。

至于按着神的形象造人,有人倒也会反面理解:“哈哈,原来人的所有缺陷,都是从上帝那儿遗传下来的。”

根据讲《旧约概论》的那位神学教授的解释,这段经文的原始含义,要和当时的宗教习俗结合,才能理解。在神的仆人摩西根据神的启示写下《创世纪》的时代,人们因为缺乏必要的自信,从而拜自己塑造的各种偶像。也就是说,人们塑一个神像,然后指望通过对这个连吃饭喝水都不会的神像的敬拜,与神交流。“神的形象”,指的是神在这个世界交流和行驶权柄的代理者。

所以这句话在摩西时代的直接含义是:“人是神创造的。人就是神在这个世界的直接交流和行驶权柄的代理者!”,这种定义,赋予了人最神圣的权利!现代文化讲究人要“自信”。回顾历史,人原始的“自信”竟然神帮助人打碎各种泥塑木雕的偶像,并通过福音的传播直接赋予的。

紧接着的经文,实际上就是神在定义?赋予人管理这个世界的权利。在摩西时代,人们还在拜各种天上地上的动物植物为神,也在拜各种自然现象为神。在当时缺乏科学知识的人的心目中,实在无法想像一个独一的神可以完成创造宇宙和天地万物的事情。这也是整个《旧约圣经》中,以色列人在不断地犯拜偶像的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圣经》的另外一段经文中,也强调了按照神的形象造人,实际上是指神赋予人的权利。“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创世纪》9:6)这段经文申明的,是人的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

可悲的是,在现代的各种宗教中,还有人在盲目地崇拜各种泥塑木雕的神。也还有人在社会生活中,拜金钱、权势、名利、性、享乐等等偶像。拜偶像的人,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对真神的认识和信任,二是人自己必要的自信。

上帝揭示出的超越的主权和创造天地的能力,以及?创造人的主权,也完全否定了另外一类指望人自我修炼就能得道成仙的宗教。

(四)《创世纪》第二章

对不起,还要大家耐心一点读下去。因为《创世纪》的第三章,讲的是人的堕落,实际上,也体现了人类婚姻最早出现的问题。但要解释第三章,则必须先解释第二章。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世纪》2:7)

现代解经家,有人运用这段经文,强调上帝造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用尘土造人,指的是造人的**,这个阶段与科学的进化过程并不相冲突。但科学解释的,显然是进化过程,而不是人类的本源。在古时,人们经常用尘土形容人的**以及**的软弱。类似的用法在《圣经》中也出现多处。

自然,神将生气吹在人的鼻孔里,指的是上帝赋予人圣灵。这也是与《创世纪》6:3的经文相呼应的: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以到一百二十年。”

在这段经文里,上帝创造了伊甸园,将人安置在其中。上帝在园中种植了各种可以作食物的果树,中央是生命树和善恶树。

耶和华将那人(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只是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纪》2:16-17)

这段经文引起的争议非常多。很多人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不让人吃善恶树的果子。我刚刚信教的时候,还特别自以为是,觉得这是魔鬼捣乱,影响了《圣经》经文。因为分辨善恶显然是正确的嘛,只有魔鬼迷惑人,才叫人不分善恶嘛。

根据《旧约概论》的神学教授道格拉斯讲解,其实善恶树的翻译有问题,应该是“从善到恶的知识的树”,按照犹太文法,实际意思是所有知识的树。根据他的解释,一是人的求知欲实际上带有罪性;二是人拥有知识的时候,往往没有足够的道德约束,所以不可以随便吃知识树的果子。

至于“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解经家们有很多争论。因为后来亚当吃了这果子却没有死,所以有人认为这个时态是将来时,指的是“你吃后将来必定死”。(英文的翻译支持这一说法:for-when-you-eat-of-it-you-will-surely-die)

还有的解经家说这里指的是灵的死亡。他们用的是“以经解经”的方法。他们的解经依据是圣徒保罗的各段经文,其中有罪导致死亡的说法。在保罗的经文里,明显指的是灵的死亡。

但我觉得道格拉斯教授的解释更接近于正解。他的解释是:“吃了知识树的果子后,人立即陷入了死亡的权势中!”

在自然界,动物有生有死。但动物都是过一天算一天。即便有能为将来打算的一些动物,如蚂蚁之类,也完全出乎于生存的本能。但人的聪明智慧,却使得人早早地了解到了死亡将结束生命。

于是人就立即陷入了对生命不满足的原罪中。人在一个软弱的躯体,有限的生命中,却又有因为拥有知识,有无限的和超越时空的想像能力。这是一种极端的矛盾,这也是所有人类哲学无法回答的矛盾。

著名诗人舒婷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诗句:“心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心很大很大,世界却很小很小。”

极端一点说,对生命的不满足,导致了少数人的无止境的贪婪和占有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呢?很多人也许会说:我对生死看得很开,我并没有活在死亡的权势之下。

真的是这样吗?现代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彼得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一个近亲繁殖的系统,最后的结果是“人人都处在自己不适合的位置上”。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进取的**,这种**导致人们不断迈进,一直到迈入一个自己不适合的位置。由于体系的僵化,或者文化元素中的功利主义,这个人也就永远陷在那个他不能胜任的位置,无法动弹了。

死亡的权势就是在这样无声无息推进着我们生命的历程。我们若仔细观察,还不难发现无数被死亡的权势推动的例子。极端地望子成龙的父母,是期望子女完成自己一生未能完成的所有心愿。这是不负责任的大甩包袱,将死亡的权势直接地抛给下一代。就连看起来十分美满的婚姻,都是处在死亡的权势中。很多婚姻一开始就错了。因为婚姻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在死亡的权势下,人们自然要追求婚姻的完美。讲解《婚姻顾问》的神学教授说:“现代的婚姻观中,人们挑三拣四,首先问的,是对方是否适合自己。”

很多挑三拣四后形成的美满的婚姻,看起来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双方似乎都很适合另外一方。实际上,最美满的婚姻,往往也是陷入了“彼得原则”的,因期望值过高而不能胜任的婚姻。人们考虑婚姻问题的出发点本身就错了。那位神学教授说,人们忘了问一个与婚姻有关的真正的问题:“我是否能服务对方?”

从一个更广的角度看,一个不信神的社会,一个充满竞争**的,无法同情失败和急流勇退者的社会,最终会成为一个人人都处于不能胜任的角色的、充满张力的社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