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摩挲大地 > 第2章 丝路悠悠

第2章 丝路悠悠(2/2)

目录
好书推荐: 没在恰好的时间遇到你 末世楚倾 TFBOYS:源心布满 神奇宝贝之新幻 (修真)师姐的剑 灵魂空间里的王国 究极高手 三国之铁马山河 异世铸造师 女配修仙逍遥路

最高级的侵略一定是文化的侵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那就不能叫民族。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普遍以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间,部落间,各大文明间相互“隔绝”的世界背景下,转手贸易的大商人手中的奢侈品和地方特产流通的诱惑力太大,异族人口中的异域风光很吸引人。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贸易成了这些文明的沟通方式。要建立贸易关系,首先得有贸易道路。

这条路,走通不易,畅通艰难。“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况且在异域穿梭行走,交流上存在着障碍,没有指引,身后是一系列变动不定的小路,身前是一连串无标示的足迹。行人几乎总是需要向导引导,遇到障碍就得折道换行。

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和亚欧草原之间并非空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的丝绸,玉石等由草原民族远播至希腊,他们流行的神兽纹样、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由西往东经游牧小道传到中国北方地区。丝绸之路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这种游牧小道。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无言的大地,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行走,又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仰望。一连串难以穿越的绝境,一系列难以复制的行程,身体和精神特别强健的开拓者把使命融入生命,前一段路的开拓者就成了后一段路的精神文化的指引路标,这些开拓者,在无奈中无意中留下的脚印促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精神文化地的形成。

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能否保持畅通,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条件。张骞做了这个开拓者,后来,出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又把这里当成了安定西域的大本营,强大的西汉王朝,也在外交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少数民族与汉经济贸易交流频繁和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元和元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贸易体系的规则一旦建立,双向高贵自成规模的各种文明之间的防范心理逐渐被克服。

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交流变得频繁,经常互派使者。两汉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到了非欧两大洲。也正是因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汉朝之后的国家和亚非欧其他国家建立了各大文明沟通的巨大平台。沿途的城市变成了贸易据点,贸易据点逐渐发展成为聚落,聚落连接在一起建立了一定的商业信誉。一些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变成了最热闹的文化集市。无论是国家派遣的使节,还是因为信仰或者利益而远行的探险家们,都像被磁力吸引一般踏上了这条丝绸之路。

道路走通了,汇聚之处变成了贸易据点,才会有后来各文明之间非战争的交往。

这些贸易据点的选择不是随意性的,一定要远离各大文明的政治中心,使得商人不受到高管的威胁,而且,这个据点自身要有吸引力,必须宽容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

驼铃悠悠,商贾重重。苍茫的暮色压着茫茫的沙漠,吸收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无量度的探险精神和发财梦想,远近的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们纷纷赶来完成他们的使命,或结伴同行,或单独跋涉,时刻都要面对不可知的凶险。单独跋涉毕竟少数,因为丝路沿途国家,城邦政权更迭不断,政治上极不稳定,变化莫测的气候环境让人捉摸不透,除了要克服险恶的环境,还要和沿途出没的强盗悍匪周旋。所以,为了获得利益,商队中的参与者和经营者大多数肯定不是单一的民族。颇具风险长途跋涉,还会出现与商队同行的僧侣来弥补商人们精神上的缺漏。

无论从哪个人口稠密的帝国来到这里,走完这里,都非常遥远。官人身负皇命,商人为利而行。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满载着货物返回故乡。而僧人是凭借着强大的精神意志在荒漠中跋涉,忍受着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极度考验,去追求信仰,他们默默地走过,身前是耀眼腾然的朝圣之地,身后是五彩斑驳的凄艳晚霞。他们拿着锡杖,默默地站立着,天地间没有一丝气息,只有光的笼罩,沙的倾泻,色的流溢。随身携带的储备水已经枯竭,只得庄重严肃地跪下身来,向苍天发愿。僧人还没来得及抵达目的地,就默默地死去。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热浪滚滚;时而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时而万物寂静,炊烟袅袅;时而驼铃阵阵,商旅滔滔。想要横越西域,既要拥有大国外交家的辩舌,也要有探险家无所畏惧的胆魄。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沿途的旅者时刻会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或断送于财狼虎豹、外族兵匪。他们常在未知风险的面前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自己被震撼了的灵魂。

它的存在也不仅仅是政治生命,这还是中国古代人类凭借脚力征服自然山川的又一骄傲。这几千年以来,它总是无声地矗立在那里,见证过多少民族的迁徙、多少单个生命的消亡。碰撞,流动,交汇,不变的似乎只是这条路上行走的人的目标和留给后人数不尽猜不透的秘密。

“文明的规则,并不是一旦创建就会永享太平,也不是一旦破坏就会全盘散架。”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衰落,越过昆仑山北进的吐蕃侵占了西藏的大部分,中国的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下降,商人们为求自保不愿远行;宋朝先后和辽、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式,受战乱的影响,加上南宋文化经济中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受到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变得繁盛;元朝的丝路上,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多于单纯经商的人。

明清小冰期,亚欧大陆交流进入寒冷阶段,西域脊背上的很多古国不复存在,成为了流沙中见证辉煌的遗迹。当时的中国与丝路各地的贸易中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番人之所礼于中国者甚多。”其他地方需要madeina的产品,而中国还是比较富裕的,明朝政府虽没有“闭关绝贡,永不与通。”但是丝路的商贸地位已大不如前。

我敢断言,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丝绸之路上贸易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并且它还是一条笔直畅顺的商路,是一条充满鲜花和歌声的友谊之路,而且丝路沿途都富有异域风情,经济效益肯定很大。其实,它不是一条笔直的商贸要道,而是一个横跨亚欧的一个道路网路,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

相比于贸易往来的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历史不宜夸大,任何历史上的客观事物,有兴必有衰,最后乃至终结。

驼铃阵阵,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未出土的宁静。

目录
新书推荐: 重生学霸日常 在HP的悠然巫师路 霍格沃兹的迷雾之主 圣杯战争都打穿了,还说是龙族? 穿梭诸天从莽荒开始 红楼窃玉 港综:开局抽死签 兼程1995 我在俄国当文豪 重生之煤老板旗下的艺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