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圆明园之殇(1/2)
如果可以,我宁愿承受这样的一道伤口:
一处\/母亲身上的伤口\/一处1860年的伤口\/总是淌着鲜血\/今天\/伤口还敞着\/鲜血还流着\/我\/走在伤口旁\/轻轻地\/轻轻地\/生怕踩痛了母亲。
一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啰嗦几句。一讲到中国的历史,我们都会自豪地竖起大拇指说:“五千年!”五千年确实体量大,寿命长。要是再问中国的朝代都有哪些?顺口就答了:“唐宋元明清!”似乎唐朝之前就是一片空白。要问最喜欢哪个朝代,“唐朝或清朝!”盛唐强大,清朝离我们最近。现在的宫廷电视剧翻拍讲得最多的就是这两个朝代的宫斗权谋,尔虞我诈。甚至,一些知名度不低的综艺节目把那些早该退出公众视野的历史故事嚼烂得没有什么味道,始终有人,把选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也有人讨厌清朝的,这和讨厌元朝的理由相似。这群人很容易就会拉起一种“民族仇恨。”理由是:清朝时汉人的地位不是第一,当家的是满人鞑子。恨乌及乌,管他娘的康乾盛世,管你帝王的文治武功。这种历史观,畸形到不可理喻。
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和空间的跨越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之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后人瞻仰。中国历史太长、诱惑太多、苦难太深,加上气候环境独特,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埋在地下、躲在坟里、藏在不为人知的秘处、以今日之技术修缮和还原。除非它能够发挥历史的功效,要么利于国家,要么方便百姓。都江堰、大运河、长城这些都发挥了它们的历史功效才得以延续生命,不然在战乱如此频繁的中国早就被湮没了。即便没有战争,很多遗迹也会死于风沙,葬于腐蚀,褪于坍塌,总之,生于自然,死于自然。
长城总是代代延伸,代代拓伸,空间的维度竟然和时间的纬度遥相呼应。今天去爬长城会觉得它的修建者很伟大,不管怎么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狂野的民族竟然用人力在荒山野漠间修了一道人民血肉的万里屏障,为我们这个生存的星球总算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这始终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壮丽的驯服。即便参观者有时候会认为长城的修建者其实很没有眼光,修得太长也防不了外族入侵,他们只要把所有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作为突破口攻进来就是,哪管你的万里屏障。不过,长城的修建者确实能把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世界之林。
但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偶然之中突然看到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的评价,就冲着那段不必引述人人心里都明白的历史,所以,及至年长,当我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期盼着对圆明园实地的踏访。
大概,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圆明园情结。初高中学的历史书上讲到圆明园这段历史时插着几幅图,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那幅破落的仰着头颅的几根柱石。
雨果没有去过圆明园,但他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
二
我去圆明园之前,早上先去了故宫,溜达了几个小时。朋友说顺道去圆明园看看。乘地铁的时候,以为它只是一个用来作为清廷后期挥霍的富饶园林罢了,肯定是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还有欧式园林的别致小巧。不会有太大的游览价值,连北京故宫都看了,它还能怎样。一大早,我就跟着涌动的人流,心里构想着从历史书上看到的那座自负挺立的远瀛观柱石,踏上开往北京西郊的地铁。七转八弯,来到了圆明园遗址公园。
买了门票,跟着行人从门口进入遗址公园。说实话,并没有想象中的宏伟,随处可见都是残破的石头和干涸的湖水,感觉比普通的公园还要无聊。累了就在湖边的石凳上面歇脚,饿了就在公园内随便买一点吃的。我和同伴在公园内走了大半个小时,所到之处索然无味,或许是因为没有背负上那种拔剑而起的民族愤恨吧。本想原路返回的,但为了圆童年的一个梦只好继续前行。终于,穿过一片树林,从沿边的小路跳进栅栏围着的到处都是不规则石头的另一片风景区里面去,抬头一看,眼前突然出现历史书上远瀛观那几根柱石。我之前以为看到会很高兴的,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西洋楼的破门前,有一座池,没了水,也没人放进水,池的周围多是一些斑驳的墙垣,不远处挺展展地站着几座破损了的石墩。天气阴沉,我没注意游客们身上鲜活的颜色,后来回忆里呈现的只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地面的凹凸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铺陈,感觉与皇室的挥霍无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埋在底下的是一些站不稳的石头,它们可能原先并不属于这里,但在它们如何也想不到的各种颠沛流离中辗转到这儿埋下,也只能悲愤懊丧地潜在地底,坦露出来的是一些风干了的青史。让我用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去轻轻抚摸,寒风凛冽,让这个破落的建筑群更显得悲凉。
在别的地方,你可能会四处张望,但在这里,你不会把你的目光从眼前的景象轻易移走,就连一块碎石你也会安静地蹲下身来细细地玩索。这儿最为奇特的就是石头,每一块石头,你看完了会觉得全身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到处都是磁,是魔,是涡卷方圆的历史洪流,没有一个中国人能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人能够面对他们而保持平静,而我们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机拍下照片。
池的后面,有一块巨石,不知在哪本杂志上看过现代的一栋建筑物就是根据它的形状改造的。我在巨石的周围来回徘徊,试着把刚才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记得一次次对着这块巨石傻想,它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离远瀛观不远处,围成半圆形的石墙前面供奉着十二个人身铜首相,一群人站在那里讨论,导游向我们大家介绍他们的故事,后来我们跟着导游,走进了圆明园的历史放映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