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敦煌生命(2/2)
只见堆得密密麻麻的经卷,一千多年前的佛国的世界,世俗的生活,西域王室的奢华,丝绸商旅的艰辛,历历在目。王道士只是让斯坦因挑走一些,并收下了斯坦因的二百两银子。这一些包括九千多卷文书和几百幅佛像绢画。得意的斯坦因向朋友炫耀,在欧洲,买一个梵文贝叶写本,就要这些钱了。
来时的空空的木箱子,装满了经卷和书画。
王道士尝到了一点甜头。
十个月后,另一个法国的探险队“慕名”而来,带队的人伯希和说着非常流利的汉语。听到汉语的王道士,心里的芥蒂也就解除了很多。伯希和比较顺利地进入了藏经洞。幸亏斯坦因不懂汉语,给他留下了很多宝贝。“当我置身于宝库时,三侧都堆起一人多高的卷子,您可以想象我的惊讶。”
同样,伯希和用五百两银子换走了这些文物。
四
一年多以后,在北京的六国饭店,很多在京的学界名人参加了招待伯希和的宴会。伯希和将随身携带的“骗取”到手的一箱敦煌写本精品展示出来。有的“识货”的学者相当震惊,很多写本,他们都没有见过。
谁会知道,几年前一个外国人展示他在中国收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问的却是“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
清政府大概是明白了这批文物的价值。1909年冬天,下令押送藏经洞余下的经书进京,用草席草草遮盖的经书,从敦煌到北京两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都有经卷的丢失。一些负责押送的官员,直接把车推到了自己的家里,先挑选一些精美的经卷出来私藏。
“被朝廷发现了怎么办呢?”他们心里想着。干脆把经卷撕为两半,这样即便是追究责任也能混过去。想完发出了酸涩的笑声。
之后流失的文物,可以开出一份清单: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敦煌,粘走壁画26方,取走唐代彩塑一尊;俄国人奥登堡拿走三百件敦煌文物;日本一个考察队购得四百件。没有被历史记载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人们总结: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王圆箓,成了历史的罪人?我认为,王圆箓有大过,但也有小功。
在那种环境下,谁当莫高窟是宝贝,有的官员不是看过吗?外国人讨好他,给他好处,他也就“卖”给了外国人,得以“完整”地保存着。但是,这些文物,一定属于中国!
与王圆箓相比,国画家张大千对于的“破坏”?似乎要小得多。
对于张大千的印象,只知道他蓄着一把大胡子,画画应该很好。1941年,张大千率妻儿门生,去莫高窟进行“考察”。考察期间做的破坏,兹引1942年12月5日傅斯年、李济给于右任信函部分内容——
“......张大千先生欲遍摹各朝代人之手迹,故先绘最上一层,绘后将其剥去,然后又绘再下一层,渐绘渐剥,冀得各代之画法。冯、郑二君认为张先生此举,对于古物之保存方法,未能计及。盖壁画剥去一层,即毁坏一层,对于张先生个人在艺术上之进展甚大,而对于整个之文化,则为一种无法补偿之损失,盼教育部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从速去电制止......辛巳八月发现此复壁有唐画,命儿子心,率同画工口口、李富,破三日之功,剥去外层,颇还旧观,欢喜赞叹,因题于上。蜀都张髯大千。’又,临摹之时,于原画任意钩勒,梯桌画架即搁壁上,如何损及画面,毫不顾惜。向君认为此种举动,如尚任其继续,再过二、三年,千佛洞壁画将毁坏殆尽......”
向达写给曾昭燏的书信中,更细致地描述了这个事。尽管张大千的支持者也不少,这些支持者,可能是为尊者讳,可能是认为其功全然盖过,可能......?他们认为张大千对恢复和整理敦煌壁画艺术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突然想起了鲁迅写的《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结尾一段:“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历史,从来就没有绝对真实的历史,也没有绝对真实的好人或坏人。
做学问,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做减法是好事,也更为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但对于敦煌,对于文化遗产,只要是人为的,做减法的都是破环。
可以想象,后来的游客和学者去那些国家看到这些文物时的心情,学者的心情会更复杂吧?一位中国学者在英国博物馆得以亲手抚摸到那些写本时,他是这样说的,“有的写本纸张非常好,展开时哗啦啦作响,有一种卷子压了金箔,有一种经卷有十二种颜色,纸张很结实,厚度像现在的打印纸。”
敦煌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除了人为的破坏,除了侵略者的骗购和掠夺外,还有风、沙、水,和人类争夺这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
敦煌因水而生,或许也会因水而死。
五
敦煌的气候,一向是干旱少雨多风沙。是水孕育了敦煌,滋润了敦煌,正是因为有了敦煌绿洲,才逐渐形成了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战国前,秦汉之际,汉代后,这里先后定居过火烧沟人、塞种、允戎、月氏、乌孙、匈奴、鲜卑、粟特、吐蕃、退浑等民族,后来的鞑靼、党项、蒙古等族挥鞭于此。不同的民族在这里游牧、农耕、农牧兼营,用不同的方式发展着中国的边疆。可以说,没有少数民族,就没有灿烂辉煌的敦煌文明。
敦煌以及西部中国异常干燥的内陆性环境气候,是众多古代石窟壁画得以保存下来的关键因素。水,对于敦煌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矛盾。人口增加,开采过度,地下水干枯,敦煌的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敦煌害怕没有水,莫高窟却很害怕水。
无论让敦煌人期盼的雨水,还是令人生畏的风沙,对于莫高窟而言,就像无形的杀手,侵蚀着每一幅壁画的生命。
在莫高窟,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会一直精美下去的壁画,画册等文物,它们破损严重,甚至脱落,有的后面崖体完全露出,壁画已不复存在。这些均被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称之为壁画的病害。他们每天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对壁画病害进行状况调查:通过各种符号如实地把病害现状记录在案,为随后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依据。在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之中,病害比例高达近50%。这里的壁画、彩塑都是泥质的,所以保护它就显得异常艰难。
“他们走过的是一段艰难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历程。用心急如焚为子求医的母亲和悉心体察及时施药的大夫来比喻这几代人对莫高窟的用心,是绝不为过的。”
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保护工程,一定令许许多多艺术家耗尽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为了敦煌的生命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
敦煌文书流落在世界而兴起了一门显学——敦煌学。敦煌石窟大量的文化遗存、遗物,成为研究佛教艺术和各种文化影响的重要依据,成为探讨中古时期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象资料。
要说书画,要说文物,我们有的是。我们国家,缺少一个有内涵有东西的艺术馆。美术馆不是挂几幅画,不是摆几件文物。一个画家过世,他的手稿、草图,晚年的作品,没有被好好地被展示,人民没有地方去看一眼那些人民艺术家的作品,除非是追悼会,作品拍卖会。民族的艺术经典,只能去国外买复制品。
上海有一座上海博物馆,但是其收藏广度、深度、类别、级别等比不上外国的那些美术馆。要认识世界,认识历史,要全面地,感性地。实打实地了解世界,应该走进美术馆。
美术馆最重要的,是它的社会角色,教育功能,它对于民族的作用。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的生命如何更好地延续下去,这是一个共同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
飞天的后人。我想,我迟早要去拜访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