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虚幻的胜利(2/2)
刘洪搭的这一套班子搞学术研究还真不错。他自己是个醉心学问的人,在学术上他追求真理,不讲官本位那一套。田丰是个敢犯直谏的人,政治上都敢顶撞上司,学术上更是畅所yù言。马钧是个机灵鬼,摆弄起机关来连刘洪和田丰都敢拜下风。姚仪、张全、欧阳景三位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变得更能dú lì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继风箱效应后,姚仪他们三位官拜侯补郎这件事在帝国太学贫寒子弟中产生了第二波冲击。他们不再沉醉于通过所有的经学答辩(帝国的教育制度规定,五门经学中通过两门答辩就有充当太子舍人后出仕的机会,通过了三门以上答辩就具有了直接出仕的资格),而是看到了另一种希望,就是从事被名门大户看不上眼的学术机关类的工作。姚仪等三人成了他们的名星,他们经常来往,讨论数学、格物等学术问题。
建宁元年五月二十六rì,边关报捷。
张奂将军麾下尹端、董卓二将率领帝国大军在石城西北二百里全歼叛羌二部。杀敌八千,诛杀二叛部首领及贵族二百多人,俘两部羌人一万三千多人。历时近一年的平羌战役终于画上了个园满的句号。
张奂将军另上奏请求,举家从敦煌迁往关内弘农郡。
尚书台回复恩准。
张奂将军还写了一封私信给太傅陈蕃。请太傅转告天子,已发现三处可能集中暴发蝗虫的地点,并准备好了工具,一旦蝗虫长成就捕捉。
当然,张奂将军写信给太傅还有套近乎这一层意思在里面。也怪这位山西名将朝中无人,又不愿意花钱贿赂宦官。现在有这样个机会当然不愿意放弃。
边关大捷并没有让朝中士人高兴起来。对他们来说,张奂将军从dì dū带出去的军人有了军功回来后,又要从他们群体中夺走许多岗位。蝗虫多了会成灾,人才多了也会成灾。它会扭曲人的价值观,把同僚都看成自己的敌人。人才要是闹起灾来可比蝗虫厉害多了,他们会把百姓依地域分成一块块,相互撕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宫中的宦官已从管霸苏康被诛中回顾神来,他们开始也只是表现出某种不安而已,没有恐慌。因为他们知道,管霸苏康的伏诛不是因为党人的力量强大,而是太后不喜。顺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只要小心伺侯太后,小心伺侯将来能执掌皇权的天子,就没有危险。他们对边关大捷反而表露出一种喜悦。一是因为太后高兴,做奴才的就只能跟着高兴;二是山西军功将领肯定会与山东士人磨擦一阵子,使得他们的目光暂时从宦官身上移开。
这段时间牛弘不大轻松,他要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看看太后窦妙这一招对党人和宦官之间的对立程度会有多大的影响,以判断下一个危机暴发点。由于这段时间太傅忙,常常在授课时间都会被急事叫去尚书台。这使得牛弘看上起更攸闲了,常常领着自己的小尾巴刘江到处玩,完全象两个四处玩耍的小孩。
利用两个看不顺眼的奴才的伏诛,成功地化解党人的不满,让太后窦妙对自己的权术信心百倍。窦妙把边关大捷完全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自己是帝国承前启后的实际掌权人。为了巩固自己对帝国的控制,她要给自己的亲信加官。于是她在边关大捷后的第三天,下达了为曹节、郑飒和王甫加官的诏书。将他们的品秩从规定的一千石加到比秩二千石。同时下达的还有一些宦官职位升迁的诏书。其中有董氏赵娆的亲信蹇硕,也得到品秩六百石的职位。张让赵忠也爬到了宦官中的最高位,中常侍(品秩一千石)。这些只是宫内的职位变动,甚至没有跟尚书台通气就下诏了。
这下轮到党人们清醒了,搞了这么大的动静,连rì食这种自然现象都来帮忙,到头来除了管霸苏康两个替死鬼外,没有动摇宦官集团权势分毫。宫中比秩二千石的宦官反而从原来的三位增加到四位,宦官的权势不跌反升。
而党人没有从管霸苏康的伏诛中得到多少实际利益,一些名声较大的党人现在还是待业。他们开始又有微词,尽管还没有向窦武发难,已经开始在三三两两串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