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堵与疏(1/2)
() 第十六章 堵与疏
建宁元年四、五月间,帝国的三公中有两位换了人。
一是太尉周景卒,享年七十六岁。周景是庐江人,是周瑜的堂祖父。他自己的儿子不成器,没有出仕做官。周景的侄子(周瑜的父亲)周异现为洛阳令。
现在帝国象三公这类职位,虽说实权不大,但还是要摆资格的(包括家族背景)。那些待业的党人还没有资格任职这样的显官。在朝议中,司徒胡广推荐,由太中大夫,沛国人刘矩接任太尉。这位刘矩资格老,年事已高,已不大管事,又不喜在官场内走动。所以党人和宦官都能接受。
第二位是司空宣丰。司空第十六章 堵与疏宣丰是受自己的儿子连累被参奏而自愿弃官的。这事还牵涉到太平道的一桩命案。
宣丰的小儿子的小妾邹氏病了,她又偏信道士之术而不愿求医。在宣家所在的冀州清河地方上,经常有一些太平道道士四处走动。宣家就近请了一位太平道道士作法并施符水。谁知邹氏喝了符水,一命乌呼。宣丰的小儿子十分宠爱位小妾,悲愤中失手把那位道士打死了。
本来象宣家这样地位显赫的豪族打死个把人也没有多大的事,况且宣家丧媳在先。但问题就出在道士带有神秘的宗教sè彩。帝国的医疗还远没有普及,这同医者的社会地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普通百姓是看不起病的,只能到道士那里求些符水。太平道的道士一般经过职业培训,略通医术(起码可以算个半吊子医生)。这个道士也确帝让一些患个头痛脑热的人喝了符水病情减轻的,加上神秘sè彩的宗教策划,信徒甚众。
正好碰上冀州刺史到清河郡监察地方,数百信众到刺史那儿鸣冤告状。那个刺史也算年轻气第十六章 堵与疏盛,就接了这个案子。但刺史没有执法权,只好回京都写奏章参骇宣丰。宣丰年事已高,早已有了退意。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儿子,在朝议时自愿弃职替儿子赎罪,并表示回去后好好管教儿子,这事就这么了了。
太傅陈蕃举荐长乐卫尉王畅接任司空一职。这个王畅是山阳郡人,出身显贵,他父亲就曾做过帝国的太尉。他年轻时做过南阳太守,把光武刘秀的故乡那些权贵依法整得服服帖帖(当然他有强大的背景,他父亲在三公位上),把南阳郡管理的井井有条,因而成名。孝桓皇帝期间由陈蕃举荐任尚书令,从此就在帝国的京都做官。也算是资格老,家族名望重的人。由他出任司空一职也获得了朝议的肯定。
牛弘在朝会上尽管没有发言权,但把宣丰弃职的来龙去脉了解了个大概。特别是太平道的兴起和冀州常有疫情这两点引起了牛弘的关注。该来的总是会要来,牛弘要实现自己的最低目标,就必须处理好这件事情。
第二天,牛弘就跟太傅谈起了这事。
太傅认为,太平道道士本身没有恶意,造成了误丧人命的结果。宣家小公子的做法太冲动,如交由官府,既使由官府把道士杀了,也属于一命抵一命,没有人会拿这事做文章。现在有人较真,司空又有退意,这样的处理还算是四平八稳的。
牛弘当然不能告诉太傅,说十几年后太平道会搅得大汉帝国天下大乱。只是从了解疫病及治疗的角度与太傅讨论。
太傅介绍,疫病在水灾或饥荒时期会多一些;其它时间少一些。如果发生疫病,在象司隶、冀州、南阳等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感染和死亡人数会多一些,人口稀少的郡县几乎都是个案,不大会上奏朝廷。从人群来看,流民的得病率和死亡率高一些,而一些大家族包括家族中的家丁得病少,死亡率更低。
一些大家族中一般都有医者,而且还有常备药。而流民和中小农户治病则没有保障。城市里还好一点,药铺里一般都有坐堂医者。乡村只是偶尔有游方医者,数量不多。家境贫寒的人和流民既使能请到医者看病,也没有钱买药。这使得道士施符水大行其道。道士施符水因为有宗教sè彩,患者治好了就千恩万谢,治不好既使治死了也只会怪自己心不诚或运气不好。因为道士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境好的一些信徒的捐赠,对一般境况差的人收很少的钱或者不收钱。使得道士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信者众多。
牛弘对太傅说,太平道跨越州郡,信者甚众,成为帝国体制外的另一个有强大号召力的组织。万一道首图谋不轨,将是一场灾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