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亲征蒙古 第一百一十二章:亲征蒙古(2/2)
三娘子特意修书让人飞马送来,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既然蒙古部落里有一股势力掌握了局势,并且飞书请示明朝皇帝,自然是要让这个皇帝快速做出决定。
蓟州众臣纷纷献策,在万历的意料之中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立即诛杀两位王子、拨乱蒙古俺答部的军队控制权,这样一来俺答部就暂时没有可以冲破长城的力量了;另一派则是主张和平解决,俺答汗位地继承人应该是黄台吉,可以马上释放并在归化城登上汗位,小王子桑吉既然并不是太子,如此闹腾有叛逆之嫌,只要他肯同意放弃争权争位,可以放走他,但先在城中留居一段时间,待局势稳定后,独自前往封地。
两派各有各的道理,而且都是明朝有好处,比如和平解决,黄台吉软弱,被扶上汗位后,也必定听命于三娘子。而如果两个王子都杀掉,全俺答部必定是屈服在三娘子座下,后面以明朝的意思来选一个新大汗,也很不错。
万历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要杀两个王子,但是群臣分析的也很有道理,思虑再三,万历开口,说张四维等大臣的和平解决方案很不错,就这么办。
蓟州军中也挑出快马数匹,带上皇帝亲笔信,火速前往归化城回复给三娘子。
万历和三娘子虽已久别,但是万历依稀记得她对那个故事的推崇,就是那个猎人在石头前救下被贬公主的故事,如此看来,三娘子这人善心很大,必定不会同意对孩子痛下杀手,与其让她难堪,还不如自己这边先给她个台阶。
书信送出后,万历特意命戚继光派出多人,前往草原宣传这样一个信息:大明已经屯兵边关,若是草原内乱,将会出兵,扶正惩逆,若草原和平解决,各有晋赏。
本以为此事会就此完结,因为传回来的消息称,二王子桑吉已经同意和解,并暂时留居归化城,等待黄台吉称汗结束……不料,变动还是发生了:原来,归化城有着不少桑吉的势力,之前没有动作是因为三娘子举动突然,他们没有反应过来,桑吉一出监狱,城中他的人马就在住处跟他联系上了,并且还沟通到了城外地桑吉部队,内外呼应,攻进城来。
城中人马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人攻城,措手不及之下,兵败已成定局。但最要命地是,三娘子竟然被捕,而大王子黄台吉却顺利逃脱,出城往西循去。
这一下变化太大,由于三娘子的情报系统大乱,归化暴*地消息在整整两天才传到蓟州,这个时候,桑吉已经控制住了归化城内外,特茂水、西鄂等富饶的地区也纷纷依附桑吉,这样,除了归化城南部至明朝这些地区依旧忠于三娘子外,草原大部分地区都被桑吉控制。
这个黄台吉看起来果真没什么本事,人还自由着,部下的地盘都却纷纷倒戈、离他而去,看来,草原上要是没有明朝相助一臂之力的话,俺答汗位一定是桑吉的了,这个结果对明朝来说,太糟糕了。
万历马上传令下去,蓟州所有机动部队做好准备,粮草、向导、阵型与进攻路线等必须要面面俱到,确保万无一失。
万历九年正月初七,也就是归化暴动的第三天,蒙古俺答部二王子在归化城宣布称汗,明朝以桑吉不敬顺义王和忠顺夫人、且代兄长称汗、大逆不道的罪名出兵草原,讨伐桑吉。
在兵部尚书王崇古和蓟州总兵戚继光的坚持下,戚继光特意操练的战车营位列大军的最前面。按理说当先锋的应该是轻骑兵或者重步兵才是,怎么可能是速度最慢最需要的保护的车营呢?虽然万历对戚继光很有信心,但是这个违反他现代常识的举动却是不能理解,因为这个时候的战车可不是坦克。
但是战车营的实际行军速度让万历吃惊,说是车营,但其实每辆战车都配了八至十二匹的优良战马,小型战车由八匹战马每四匹一轮直接拖运,速度极快,大型战车却竟可以拆分,拆成四截,一个轮一截,依旧由战马拖运。
在草原行军时,这样拖运根本就不费力,而且小型战车在前开路,战车上配置火铳手、火箭手和长矛手,大型战车在后,前面遇敌时,他们可以迅速合并战车,填装车上所载的火炮,还有相当一部分战车为兵车,上面是满满的重步兵,用以克制蒙古人常用的轻骑兵突进战术。
战车营体积大,又不容易被击破,作为整支明朝部队的一个强力屏障,这样蒙古骑兵的速度优势直接作废,然后在车营之后,是精良的戚家步兵,还有两翼的辽东铁骑兵,这样一来,冲锋的蒙古骑兵就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了。
万历在马上听完戚继光的这番介绍后,嘘唏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