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明朝第一首辅(1/2)
()万历元年正月二十二ri,冯保密谋造反失败,所部余党尽数被擒。
乾清宫内,万历正在看着几份犯人笔录,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站在一旁。
这是王大臣在禁卫衙门和东厂的前后三次笔录,一看就知道前后不符,分明是被人篡改过的。
“这是谁改的?”万历问朱希孝。
“回皇上,是张大学士。”
张居正?万历皱起了眉头:高拱已经被罢免回乡了,张居正你又何苦非要置人家于死地呢,这半年来,为了掌握朝政大权,为了实现你那救国救民的理想,你排除异己,不择手段,朕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没有想到,这王大臣案,你依旧要来插一手……
万历记得,他前世看过的一本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请注意,在这两个称呼的后面,没有之一”。后人称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分:在张居正当国执政的十年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zhèngfu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推行考成法,裁减冗余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任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到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时,明朝国库存银达到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以支十年之久,真正地达到了国富民强。
但是,张居正依旧有很多弱点:为了掌权,他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在用人方面,他刚愎自用,什么都自己一个人管,以至他死后,朝中能人已所剩无几;他与宦官冯保交好,扶持冯保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和东厂厂督,让一个太监拥有这样大的权力,为后来魏忠贤的不可一世埋下了伏笔;他并不清廉,甚至生活极尽奢华排场,死后抄家时抄出白银二十多万两。
总的来说,万历还是很佩服张居正的,因为万历的人生理念就是:你想要惩治“坏人”,那你就要比坏人更“坏”!坏人无非就是耍yin谋、使jiān计,那我们就要比他们更“jiān”!在这一点上,张居正就是万历的偶像,在万历心中,他比那些只知循规蹈矩、只知愚忠而被jiān臣所害的忠臣清官们好太多了。为了国家繁荣富强,为了百姓安居乐业,牺牲你一个人的名誉,又算的了什么?
佩服归佩服,万历知道,放任张居正不管是不可能的,如果依旧让张居正摄政,那自己就无法放开手脚,很多政策就没有办法实行,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无法顺利被挖掘出来。眼下罪证确凿,该不该治他的罪呢?
万历叹了口气,看到朱希孝还站在一旁,便问道:“朱卿家,依你看,这些笔录应该交给刑部吗?”
朱希孝语气平稳,回道:“这是皇上决定的事情,微臣不敢妄言。”
万历点了点头,这个朱希孝虽然为人圆滑世故,但底子里是个忠臣,不会耍什么诡计,还是可以信任的,这次冯保一案,要是没有他的支持,王大臣就不一定会翻供,冯保造反的消息也不会那么快传到他耳中,这些笔录也不会这么容易到手。
“朱爱卿,那王大臣可是救下来了?”万历问道。
“回皇上,肖大人用一个死囚替换掉了王大臣,现在他已关在锦衣卫大牢中。”
万历心中暗暗称赞,朱希孝并不与肖大路争功,难能可贵,此人可以重用。
“朱爱卿,你这次立了大功,明ri开朝,封赏有功之臣,朕一定不会忘了你!”
朱希孝忙跪在地上,喜道:“谢皇上。”在朱希孝的心中,这个小皇帝虽然有着不符合其年龄的气魄和谋略,他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追究这个疑问显然是多余的,自己把握住了局势,立了功劳,得到了封赏,这个结果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林庆这时走了进来,说道:“皇上,张大学士求见。”
万历与朱希孝对望了一眼,朱希孝说道:“皇上,微臣该告退了。”
“嗯。”万历应道。这个时候张居正来求见,显然是觉察到了什么,现在已经到了该摊牌的时候了。万历看着案上的几份罪证,心中依然是犹豫不决,如果罢免了张居正,自己不熟悉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jing髓,不熟悉明朝土地和官吏制度的现状,会不会无法推行改革,成为历史罪人?但是如果不将他治罪,难道自己还要在他的“辅佐”下度过五年?十年?每当早朝上要决定大事时,都要看看张居正的脸sè,问道“张先生,朕应该怎么做”?
林庆见万历在思考着什么,脸上神sè变幻不定,知道皇上又走神了,忙轻声说道:“皇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