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缮后之事(1/2)
听了王允的“忠告”后,王成在王凌、王子服的护送下,回至雍州大营。而后,按着王允的“吩咐”,王成找来诸葛亮,将王允于中军大帐中与其所说的话给诸葛亮复述了一遍。
闻听详细之后,诸葛亮问王成道:“对于交出潼关之事,成兄可是有些耿耿于怀?”
闻问,王成如实的答道:“为了夺下潼关进京勤王,我们死了多少弟兄,你不是不知道。如今却要教我再交还给贼将,我怎能安心?”
诸葛亮闻答,笑笑,说道:“成兄可还记得此来洛阳的初衷?”
闻问,王成回道:“初衷?勤王除贼啊!”
诸葛亮闻言,摇了摇头,说道:“成兄忘了前者我们所说的了吗?”
闻言,王成有些迷糊的问道:“我们说什么啦?”
诸葛亮对于王成的健忘并没有气恼,而是提醒道:“我们来洛阳的第一目的不是勤王,而是教天下不要太乱!”
闻得提醒之言,王成恍然想起“极其无奈”时,他与诸葛亮的对话,连连抱歉道:“对,对,是教天下不能大乱!”
诸葛亮闻得王成孺子可教,便又问道:“现今目的可是达到了?”
王成想了想,回道:“贼首身死,贼乱将息,事态没有再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算是达到了吧!”
诸葛亮闻言,便即说道:“既然首要目的已然达到,那潼关的得失对于我们便不重要了。如果死把着潼关不放,招来朝廷不必要的猜忌和诸侯的恶语相向,那我们此行就得不偿失了。为大事者,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说的就是我们现下这种情况!”
闻得诸葛亮的解劝,王成点了点头,明白了诸葛亮的深意,心中豁然开朗,随之说道:“对,古人云,钱是王八蛋,花完咱再赚。一个小小的潼关算个屁!”
诸葛亮闻言,一愣,问道:“成兄这话说的精辟,不知是哪位古人总结的?”
闻言,王成一笑,回道:“就是我这个古人,哈哈!”
第二日,诸侯百官齐聚德阳殿,朝廷特使司徒王允代帝宣旨,加封此次平乱有功之臣。除王成提前得到晋封,受命雍州刺史之职外,其余如孔?、袁术、孙坚、曹操、刘辟、张济都是只加官不封地。毕竟现在朝廷能管的也就巴掌点的屁大地方,实在没有太多土地封给这些封疆大吏了。
当然,对于朝廷这空头支票一般的加封,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屑一顾,似孔?这等当官当傻了的白痴,就很是拿黄绸子裹成的那半截“甘蔗”当回事。王允宣旨之后,孔?很是郑重的冲空着的龙座拜倒叩头,祈谢皇恩。
见状,王成别提心里有别扭了!不过,王成却也只能照葫芦画瓢,依样作势,学着孔?的样子,虔诚的给空皇座谢恩,以彰忠心!
封完了活的,便又封死的。对于此次死于国难的众多官员,朝廷具是加官一级。幸好死难的官员中没有一品大员,不然还得封出个“XX公”“XX王”啊的什么出来。此外,对于这些死的,朝廷除了给出这个空头支票以外,还“放血大赠送”,从“东郊皇陵”僻出一块地,专门安葬这些官员。当然,因为这些官员皆是死于“国难”。为此,大多数人的尸首不是被李郭二贼剁碎了,就是被喂了狗。所以这处“皇家烈士陵园”当中多是“衣冠冢”,蔡邕倒是少有的几个“全尸”之人。
蔡邕怎么也被安排进“皇家烈士陵园”了?
虽然蔡邕非是死于国难,却是搭上了国难的末班车,死在了国难彻底平息之前,勉强纳入国难。
虽然蔡邕在国难中未能如其他“烈士”一般,忠贞报国,至死不渝,但其全家却为郭汜杀了个鸡犬不留。
虽然…算了,没有虽然了。总之,虽然蔡邕有一百个理由不能进“烈士陵园”,但却因死得到了解脱,得到了此次国难后负责评功授奖总负责人――老友王允的谅解,将之以“因公殉职”之名安排进了陵园。
尤其此次负责修缮京城主要建筑的侍御史郑泰,太仆韩融、侍中杨琦三人当中,韩、杨二人皆是蔡邕的门生,所以蔡邕之墓得以被安排在陵园的首要位置上,与太傅袁隗、司空张温齐平。
好了,既然说到死,那么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我们便来最后缅怀一下那些死于国难的“先烈”们吧!
袁隗:太傅,袁绍之叔。写血书给袁绍,教其讨贼。事泄,为李?、郭汜诛杀。
张温:司空,袁术之师。袁术写信给他,教其讨贼。事泄,为李?、郭汜诛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