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缮后之事(2/2)
朱?:车骑将军,河南尹。李?、郭汜袭洛阳,对阵,重伤不治。
闵贡:河南中部掾吏。李?、郭汜袭洛阳,阵亡。
王邑:汉河东太守。李?、郭汜袭洛阳,阵亡。
丁管:尚书。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王颀:越骑校尉。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鲁馗:太仆。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周奂:大鸿胪。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种拂:太常卿。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刘范:左中朗将,刘焉长子。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刘诞:治书御史,刘焉次子。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马宇:侍中。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种邵:谏议大夫。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伍琼:校尉。卧底殉国。
周毖:侍中。卧底殉国。
孙端:仆射士。驾错车,身死德阳殿。
彭伯:议郎。说错话,身死德阳殿。
活的死的都封完之后,就到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时侯。虽然此次国难的源头――李?、郭汜已然授首,但其党羽还在。
对于李郭二贼的党羽,朝廷还是能够做到区别对待。似皇甫郦这种卧薪尝胆于敌营的“无间功臣”,朝廷给予了优抚,教其袭了其祖皇甫规的寿成亭侯之爵,官职另选。
正所谓有功要赏,有过要罚。但是功过相抵之下,削了李郭二贼脑袋的贼将段煨、伍习却分受了荡寇将军和殄虏将军之职,并被发回潼关,受任守将之职。
当然,除了皇甫郦、段煨、伍习,其余的潼关叛将便即没有那么好运了,不是死刑便是无期,最轻的也是发配边疆三十年!为此,王昌高低要为王成的大恩大德和高抬贵手,请王成吃顿“大”的!
赏功罚过之后,王允终于道出本次回京的最终目的,教诸侯撤军,回归封地。
为了安天下,为了表忠心,王成第一个站出来配合王允,孔?也急忙同意。曹操没有异议,随王成行事。孙坚的名望摆在那里,自然也是不甘落后。只是袁术有些不情不愿,但又不能当出头鸟,只能低声应诺。
当然,对于诸侯的撤军计划,王成和诸葛亮昨晚已提前议好。诸侯联军不能似来时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现在洛阳城连个地方警察部队都没有,他们要是拍拍屁股都走了,肯定又会“天下大乱”。为此,在单独留下谁都不合适的情况下,诸侯军还是分守洛阳四门,待朝廷的御林军回京接管城防之后,诸侯们再行撤归封地。到时若有赖着不走的,那就诸侯军加御林军联合,一起“办”他!
此外,对于并不能令王成“放心”的段煨、伍习二人,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教段煨、伍习在京城以“大赦”之名招揽四散的潼关叛军,待御林军回京之后,再由王成的雍州军“押”着段煨、伍习和召集起来的潼关叛军回潼关,给京城的治安减压,也可让王成稍微安心。
总之,以上两点意见提出之后,代表朝廷的王允和百官没有异议、诸侯没有异议、段煨、伍习也是没有异议。
于是,“大计”便算定下,王允急急发书往虎牢,教何进速派御林军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