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凉州三明(上)(2/2)
于是,王允出班奏道:“陛下,此番贼众来势汹汹,先夺金城,继而破却我护羌大军,现又在西凉扶植傀儡,想必早已有所准备。故为破之,微臣请荐三人,往讨羌中,必然可获全胜!”
灵帝闻言,问道:“但不知是哪三人?”
王允答道:“凉州三明!”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连连点头,无人不赞王允的心思缜密。倒是灵帝有些疑惑的问王允道:“凉州三明?”
王允见灵帝不解,便即给灵帝详细介绍了一下“凉州三明”。
凉州三明分别为武威姑臧人段?(121-179),字纪明;安定朝那人皇甫规(104―174),字威明;敦煌渊泉人张奂(104―181),字然明。
皇甫规和张奂二人自汉安帝(公元106年至125年在位)时,便即入仕为将。二人于军中相见,一见如故。且知彼此为同年之后,便即拜为异性兄弟,发下“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然而因为皇张二人的命运有所不同,故未来的发展上也有所不同。
因皇甫规祖上世代皆为汉官,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任扶风都尉。故皇甫规因着自己的家势,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该调职时调职,该升迁时升迁。但没有什么背景的张奂却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艰难的向上爬。故能力和才华都优于皇甫规的张奂,始终只能在皇甫规身边为副。尤其令人气恼的是,每每打了胜仗之后,皇甫规领功,出力最多的张奂却顶多受个嘉奖。为此,虽然也有些才能,但终究不如张奂的皇甫规,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与之作战的羌中,威名都要远胜张奂。
不过,好在张奂并非斤斤计较之人。虽然一直在皇甫规身边为辅,但皇甫规这位异姓大哥对张奂已经到了无可附加地步的信任,使张奂甘心当皇甫规身边的“影子”。你说在皇甫规的军中,皇甫规只是一个摆设,都一点不为之过。因为每战之中,真正的指挥员都是张奂。皇甫规只是负责战中稳住军心,战后领功受奖罢了。为此,皇甫规对张奂的信任和依赖更加的强烈。而能从战争的胜利中,找到自己存在价值的张奂,也并不去斤斤计较那些“虚名”。正因如此,这样实力反差巨大的“一主一辅”,“一明一暗”,竟然是配合的天衣无缝,成为一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黄金搭档”!
当然,以上说了这么多话,有些地方也不尽然。例如,张奂也不是没什么背景,只是相对皇甫规来说,有些显“远”了。张奂祖上原本姓聂,居于雁门马邑,汉武帝时曾有一个叫聂壹的人,便即是张奂的祖先。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聂壹,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便是此人发动的。
“马邑之谋”――也称“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雁门马邑策划的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不过,因为一些细节上的失误,最终导致计谋被匈奴识破,没有获得成功。
不过,虽然“马邑之谋”未能成功,但却使汉朝结束了自西汉初年,便即开始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抑或姐妹嫁给敌人,来换取短暂的和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饮鸩止渴”!)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武帝向匈奴全面开战的序幕(想来汉武帝这么受国人的推崇和爱戴,正是因为他摒弃了拿亲姐妹或亲女儿去赎买和平,这一卑劣的行径!)。为此,作为献计人的聂壹,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太史公”才在《史记》中将他称为“聂翁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