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化(1/2)
时代在急剧地变化。记得在80年代,当时的北大学生真的很有股冲劲,经常冒出一些口号。我记得其中一个口号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这是一句来自龚自珍的诗句,原词为“各领风骚数百年”,被喜欢现代节奏的北大学生“数十年”了。看来现在网络中的“被如何如何”,始作俑者,还是北大人。
当时的政府出于对前一段特殊时期的反省(我以前写文章是不用特殊时期这个词的,是被“特殊”的,一笑),对北大的自由思维采取的是不断打招呼但尽量避免真约束的政策。现在想来,还是很感激那时的一些党团干部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受时代局限的人。我自己的母亲就常常对没有好好地教育我如何为人处事,以及如何“赚钱”而感到遗憾和内疚。倒是我自己反过来宽慰她,告诉她说若我一心掉在钱眼里了,说不定还是什么结局呢。至于为人处世嘛,那个时代的人,都不是很懂得,大家都在学习。美国人现在也还在不断学。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
大概是在2003年左右,曾经与一个白人市场经理聊天,谈起一些移民方面的事情。当时美国人的自豪感还是很强的(现在要慎重多了)。他很喜欢谈一些关于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等内容,言外之意自然是全世界的人都会争着向美国移民,政治制度也争着学美国。当时我也深有同感,不过我还是随口问了一个问题。我说:“在中国感觉到受了挫折,或者感觉到有压抑,自然可以考虑向美国移民。但若在美国感觉到挫折和压抑该怎么办呢?且不是天下之大,再也没有地方可去了吗?”。我说这话,也是好心,提醒他身在顺境未必就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当然也有点自我安慰的意思,显示自己如何靠“奋斗”到了美国,也算“认认真真爬了一段山路”。
当然,多年后,在神的引领下,我找到了答案。人的最终归属是“天国”。
这个世界上,人们对上帝有很多错误的理解。比方说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根据《圣经》的《箴言》等篇章的揭示,上帝绝对是鼓励人类思考的。上帝只是要求人类的思考要顺服上帝。按我自己的浅层次的理解,就是人类思考的动机,必须符合公义和爱的原则。又有人说:“上帝要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然而《圣经》揭示的上帝,却是充满怜悯和慈爱的上帝。在以色列人的每一次灾难前,上帝都派出了先知对他们进行劝诫。基督耶稣来到这个世界,连税吏(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贪官加汉奸)、妓女、淫妇、强盗之类的人都要救。然而遗憾的是,当人类集体犯罪的时候,上帝的声音往往都被当作了耳边风。基督耶稣告诫大家,去天堂要进“窄门”,就是要我们有一种在神的引领下,能“众醉而独醒”的警觉。现代人也总结出一种大致的规律,叫“真理总是在少数人的手中”。
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有一个关于上帝的说法是非常真实的,那就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在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洞。人若不把上帝重新放回那个洞中,即使拥有这个世界的一切,人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圣经》中的以色列国的第三任国王所罗门,有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包括上帝赐予的智慧和恩宠,国王的权力,传扬世界的财富和名声,700个妻妾和各种尊荣。然而也就是这位所罗门王,留下了这样《传道书》这样一段,与佛教的“虚空”思想极其接近的《圣经》篇章。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所罗门是大卫的儿子,这是他的自谦之词)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
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往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万事令人厌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必无新事。
且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时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传道书》1:1-11)
这一段经文,是所罗门王在老年时,对自己的人生认真的反省。对于年轻气盛的朋友来说,读这样一段经文,未免显得消极。然而《圣经》永远不是一部让人消极的书。神的本意是鼓励我们每日要欢喜快乐,不过?也叫我们记得永恒比我们一生的寿命要长得多。
“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传道书》11:7-8)
“神造世人,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行为,人不能参透。”(《传道书》3:1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