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最大与最小 >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1/2)

目录
好书推荐: 野蛮公主拽恶少 千金照绑:警司老公在隔壁 邪眼变 五戒 雪豹冷情:老婆,你敢改嫁?(全本) 情蛊:天皇总裁的私宠【全本】 倾城色:慵懒王妃(全本) 黑色狂情:不做总裁夫人(大结局) 超级帝国 新封神传说

近日教会要安排对基督教历史的一个5堂课的系列讲座,给了我一个机会讲其中一堂。要在5堂课中讲述基督教近2000年的历史,难度相当大。我自己深知对教会历史的了解很不足,资历又最浅,就抢先挑了一个外界资料较多,历史跨度较小,看起来最容易讲的题目――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首先申明,由于对教会的历史缺乏全面的和有足够细致的了解,我写的内容只能保证在对待历史的总体观点和精神上大致准确,无法保证我引用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完全符合历史的全貌。

同时,讨论政治和历史,永远都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现实和历史现象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记得在90年代,台湾的民主选举闹得乌烟瘴气,国民党和**的议员们经常在公共场合无克制、无法纪地恶声相向,大打出手。当时我有机会从国内访美,见到一些台湾朋友,就趁机发表了一些不屑的批评。没有想到有位台湾朋友非常克制,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以前为了争夺天下,大家搞的是军阀割据和内战。后来搞的是特殊时期等政治运动,还有一些很过激的政治事件。每一次动荡,对老百姓的冲击都是很大的。其实这些搞政治的人,他们似乎都自以为是,又有很多积怨。让他们在议会上打出来,发泄一下,也是一种进步。等他们打够了,总有机会心平气静地坐下来解决问题吧。就算最终选出了一个拳击冠军当领袖,对老百姓也算是一件好事啊。”我听了以后,既深感内疚,更肃然起敬。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和同时期的文艺复兴,结束了欧洲的中世纪时代。要介绍马丁.路德,必须先介绍欧洲中世纪。

一.中世纪真的是一个“DarkAge”(黑暗时代)吗?

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是指的第5世纪到第15世纪的一千年左右的时间段。在第5世纪时,罗马帝国(在欧洲南部靠近地中海地区,覆盖现在中东的部分地区,包括耶路撒冷地区,北部非洲地区,并以现在的意大利罗马城为首都)被北方的野蛮民族攻破。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政治经济的文明到达了一个高峰。罗马帝国覆灭有很多的政治经济的原因。对当时的人来说,文明被野蛮征服,似乎是一件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教会的一些记载中,有些信徒就亲自记载了那种“面临世界末日”般的感受。

在罗马帝国覆灭时,信奉基督耶稣的罗马天主教(Catholic,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统一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当我信教后第一次了解到这段历史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神为什么不佑护罗马帝国呢?当然,读过《圣经》后,自然知道当初的以色列国也是在神的带领下建造起来的,但当以色列人犯罪的时候,神就离开了他们,任由他们国家被攻破,子民被抛到了万国之中。但神一直是充满慈爱的神,只要人们愿意悔改,神一直等待着重新接纳他们。

在15世纪时,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都突破了宗教的制约,得到了一个脱胎换骨般的飞速发展。历史学家们很自然地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作为了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在很多教会的书籍上,特别是新教(在美国为主流的基督教教派)对中世纪的评价都沿用文艺复兴时的观点,认为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更认为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已经被撒旦捆绑,是一个带有很多罪性的,有无数错误的宗教实践的教会。我匆忙地阅读了一些这类的历史书籍。然而这类的书籍所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完全说服我。我发现这类书籍记载的教会历史的内容,与平常的历史记载很相似,着重于教皇和教廷的错失以及教皇和欧洲的各个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然而,人们的历史观在改变。以前人们记载历史事件时,看的都是教皇、皇族、贵族等最高层面的内容。但我们知道不懂几何的人看三角形,看的是顶点。懂几何的人看三角形,看的是三角形的重心。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更多地看到的,应该是人民的生活。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将中世纪的天主教称作一个被魔鬼捆绑的教会。

二.中世纪时期的乡村教会

自从罗马城被攻破后,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一种我们表面看来的倒退――去城市化。也就是说,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淡化和消失了。从百姓的角度看过去,这实际上一个好的变化。因为罗马帝国兴旺繁荣的城市,是建立在一种繁琐**的财政体系和对乡村的残酷剥削基础上的。罗马帝国时期,对乡村的统治,基本是靠庞大的军力维持的高税收的平民制度和奴隶制度的混合。去城市化后,奴隶主义基本在欧洲绝迹,欧洲进入了普遍的农业社会。

后来我找到了15世纪的罗马城的全貌图。说实在话,那时的罗马城应该是欧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然而其全貌绘图却显得非常的简单。我相信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农业社会,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若要真的站在一种公正的立场看天主教对欧洲人民生活的影响,我想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乡村教会。

很遗憾,历史总是带着假面具。我在网上做了一些搜索,关于教皇、国王、贵族、战争等等的历史记录都非常的丰富,关于乡村教会的作用和情形的历史记录却少得可怜。一方面,我找到了一些残留下来的乡村教会的照片(是建筑得比较好的那类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教会)。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些照片显示的乡村教会非常朴实,一点也没有城市中的那种奢华。我们真的很难通过这些照片指证乡村教会是**的,是被撒旦捆绑的。

经过一些吃力的网上搜索,我总算找到了中世纪乡村教会的大致职能说明。这些职能大致分为:收取十一奉献,其中1/4为教堂维护费,1/4为牧区修士和牧师生活费,1/4为主教费,1/4为慈善活动费(这一比例不一定准确,仅来自于其中一个教会的介绍,其他教会的介绍中,都没有提经费使用细节);主持弥撒、敬拜、唱诗和布道等宗教活动。其中布道多数是靠讲故事和组织一些小型节目等方式进行。为一些牧师和修士提供祷告和虔修的场所。进行各种慈善活动,包括教育小孩,建立图书馆等。为旅客甚至罪犯提供(免费)住宿。自己种植草药,并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教会一般也自己种植,并为农民指导农耕知识。教会还相当于一个小的社区中心,处理一些社区聚会和公议的事务。教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提供忏悔指导。对于暂时还不信神的朋友来说,先可以当作当时的一种心理辅导吧。

在美国的朋友,若有心了解乡村教会,可以去参观在麻省的“五月花”船和种植园纪念区。那儿有按当时的实际聚居复制的村落,还有一些有趣的表演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有孩子的可以把小孩一起带去,他们会喜欢那里的节目和气氛。

总之,我们可以想像,一个正常的乡村教会,为人民的生活的确带来了很多福祉。

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很多战乱,先是北方的蛮族(日耳曼人等)的入侵颠覆罗马帝国,后是伊斯兰教的入侵,接着又是北欧海盗的入侵。等到和平的环境刚刚到来,人民又发现为了抵抗入侵而建立的各种军队变成了鱼肉乡民的军阀。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历史证据,证明教会一直在努力地试图压制和震慑这些军阀。教会曾经焚烧圣徒的遗骨,来震慑鱼肉乡民的军阀。有文献记载在焚烧圣徒的遗骨时,那些军阀和领主都吓得匍匐在地,不能动弹。当然,现代历史学家们大多都是不承认神迹的,说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效应。

最后,教会发动了十字军东征,据说(我没有找到历史确证)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让这些军阀出去消耗能量。我个人相信当时人们对《圣经》的理解还很形象化和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夺回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教共同尊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城是一个很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件很荣耀神的事情。当然,我们现代人对《圣经》的理解,则相信基督耶稣的国最终是在天上的。公义和爱的价值远远高出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圣城”。任何人类战争都带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现代学者们基本上都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洁癖”的态度,批判十字军东征。其实从整个历史的角度看,伊斯兰教的进攻在前,并夺走了基督教大量的地方。历史上伊斯兰教入侵时,对基督教采取的是无情镇压和强制同化的政策。

然而,我关心的重心并不在这些战争。我们很难准确地解释上帝为什么容忍这些战争发生。基督教的教义本身是不好战的。基督教能在这样的战乱中生存下来,并且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在欧洲的土地上扎根,并成为主宰欧洲的最大政治力量,确实是一个奇迹。这些战争历史记载中,也有很多流传的各种奇迹。当然,现代的历史学者们都将这些奇迹当成Legend(传奇)了。

让我感到真正惊讶的,是整个中世纪的1000多年中,一直到了14-15世纪,欧洲才开始爆发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和中国历史上频繁的农民起义比起来,我真的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使我相信中世纪前期和中期的绝大部分乡村教会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是说**有一种强大的,自上而下的侵蚀作用。然而《圣经》本身的教义,按我们现代的理解,是EmpowerIndividual(让每个人都变得有力量)。当人民普遍相信神,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不俯仰权势和金钱的鼻息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自然地会得到神的祝福。这也证明了基督耶稣的话,当人愿意相信并按?的话去行的时候,就好像把根基建立到了磐石上。上层社会的**和动荡,对基层人民的冲击影响减小到了最小的程度。

三.天主教对世俗政权的制约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天主教的教廷成为了主宰欧洲的唯一完整的政治力量。面临着各种野蛮民族的入侵,天主教起到了对这些野蛮民族强有力的教化作用。

天主教一直到中世纪末期时,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军队。历史学家们可以否定中世纪传说中的各种神迹,但天主教作为一个没有军队,不直接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却能千年之久,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权机构,这至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异类现象。从世俗的思维看,也许我们会觉得教会拥有自己的军队是件好事情。相反的是,拥有自己军队的天主教教廷,很快地就陷入了极大的**之中。

人是带有很深的罪性的。当政者可以靠武力来统治人民的时候,公义和慈爱(代表着神在这个世上行驶权力)就往往会被抛在一边。当政者可以靠谎言来统治人民的时候,真相(基督耶稣强调神就是真相)就往往会被抛在一边。美国现在允许自由持有枪械,造成了很让人头疼的社会问题。但同时,允许人自由持有枪械,却代表着对美国立国时那种推翻强权统治的精神的认可。很多美国人认为,当政府强奸民意的时候,人民应该有渠道再次拿起枪械来造反。前些时期美国的一位女参议员被袭击。一方面大家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件。被袭击的参议员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同情,并得到了广泛的祷告支持,也有奇迹般的复原。另一方面,民主党和共和党都立即对在政治活动中的各种恶意攻击进行了批评和收敛。在相信神的文化中,人们应当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去处理哪怕是一件偶然的事件。

当然,可以自由拥有枪械,与对枪械进行合法的管理是相辅相承的。若可以拥有枪械的同时,却又完全废弃枪支管理法的话,那就是真的全社会参与拍西部片了。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国王的授权和国王的婚姻都要通过天主教的许可。国王和贵族们的子女都要被送到教会去做修士和修女,而参加完全与普通人一般的服务。这在现代社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这种实践,在古代却是非常罕见的。

我记得有一个牧师讲道,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教会。他的道理很简单,即使有一个完美的教会,我进这个教会的一刻,这个教会就不完美了。

我们无法苛求教会在制约世俗政权的时候,还能完全屏蔽世俗政权的侵蚀力量。

可以说天主教对世俗政权的制约,既带给了当时的人民一定的福祉,却也使得天主教在中世纪末期时,受到世俗权利的腐蚀,走向了**。

天主教有很多制约王权的事情。其中一件是?皇因为过犯,面临着被教会“逐出教外”的危险。后来?皇在大风雪中忏悔祷告3日,最终得到教皇的原谅。据分析,?皇在3日忏悔时,教皇的心中也在激烈地斗争。因为教皇在这种条件下接受?皇的忏悔,也意味着对?皇后续行为有一定的担保。

至于当时的国王们挑战教皇的权威的事例也不少。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这位英国国王被称为欧洲历史上最**残暴的国王之一。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先后娶了六位妻子。当然,他的这些婚姻都批着合法的外衣,在同一段时间内,他只有一位合法妻子。这六位妻子中,最早的一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娶的大龄妻子,最终因无法生育男子而被“合理”离婚。又有二位美丽可人的妻子因为无法确证的“出轨行为”被斩首。其中第三任妻子在为他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后因病死亡,据说这是他唯一真爱的一位妻子。而最奇特的是他娶的第五任妻子。这位妻子是一位宗教领袖的妹妹,被一个公爵“强烈”推荐给他。结果新婚的那一天,他发现新娘“豪无吸引力”。而新娘的智慧也显然超过了她的容貌。她很快地就对外宣称国王非常守礼,每次到寝宫都只是吻了她的额头。于是她的婚姻被名正言顺地解除,成为了国王的妹妹。最终亨利八世娶了一位有钱的寡妇作为妻子陪他直到去世。我做一点大胆的猜测,大概是国王经历了这么多次婚姻,开始认为别的女人贪图的,都是他的金钱。所以宁可娶一位有钱的寡妇,期望或许能获得真爱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