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主义的庸俗文化――武侠文化(1/2)
在海地大地震后,多次奇迹般地救出超过常人想像的生还者。海地大地震发生在1月12日。在1月日,11天后,海地政府宣布停止系统寻找生还者。在这之前,人们已经奇迹般地找到了一个在废墟下生存了7天的,仅天的婴儿。后来在1月27日,地震15天后,人们奇迹般地寻找到了一个16岁的女孩。在2月8日,地震27天后,人们成功地救出了一个28岁的男子。
那名男子被埋的地方是一个米店。医疗专家无法想像他是如何获取水源的。被救出后,他严重脱水,神志不清,他自己已经无法回忆,医疗专家也已经无法了解他渡过难关的各种细节。我仔细地看了看他脱险后的救护录像,一名记者解释说,生还者自己一直觉得有一个穿白衣的人在给他喂水喝。若这是在普遍信仰上帝的年代,大家一定感激涕零,认为这是典型的上帝显神迹的征兆。只是现在新闻媒体都讲究科学,对被救者的宗教信仰大概都不屑一顾。我连这位被救的人是否信上帝都无法了解。
不必再提地震了。换一个话题――武侠文化。这些天来,我突然发现上帝为了清除我心中的“武侠毒素”,原来有一番特别的准备。下面我要对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做一番负面的批评。不喜欢的读者请不要继续读本章。若破坏了大家心中对武侠的一些正面印象,也请大家原谅我的鲁莽。其实武侠小说若纯粹作为娱乐欣赏,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将武侠小说提升到文学、宗教高度,其危害性就相当大了。
(一)蛇杖
我曾经是一个武侠迷,特别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在北大念书时,与同学一起传阅武侠小说的时候,经常昼夜不眠地读通宵。那时候精力真好,有时候连续几天通读,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像现在,夜间写篇稿子,经常多日才能完全恢复。岁月不饶人啊!
我曾经写过一篇《我是一个倒着读圣经的人》的文章。后来有一位传道者,很委婉地告诉我,在刚刚信教时,大概是刚刚走出婚姻挫折的黑暗,就好像一个在黑暗中的人突然见到光明那样,我当时的行为有点“疯癫”。教会的牧师和传道们都很担心,不断在为我祷告。
就在前两天,我在重新读《出埃及记》的时候,读到了以下章节:
摩西求证明
(耶和华神向摩西显现,要摩西去埃及,带领出那地的受苦难之民)
摩西回答说:“他们必不听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是什么?”他说:“是杖。”
耶和华说:“丢在地上。”,他一丢下去,就变作蛇,摩西便跑开。
耶和华对摩西说:“伸出手来拿住它的尾巴,它必在你的手中仍变为杖。如此好叫他们信耶和华――他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是向你显现了。”(《出埃及记》1:4-5)
这段经文中,牧人的杖变成了地上的蛇。古埃及的法老在头饰上,常常有金属制成的眼镜蛇。所以这里的蛇,代表着王权。摩西跑开,以我自己的理解,应该不是惧怕,而是谦卑,表示不愿意沾染世俗政治的罪。这与主耶稣由圣灵降生,实质否定王子血统是同样的意义。
我想熟悉金庸小说的读者已经无法不联想到《射雕英雄传》的一个人物――西毒欧阳锋了。来自西方,手持蛇杖,逆炼《九阴真经》,最后疯癫于华山论剑。
欧阳锋疯癫的原因,是因为他与自己的像相互击打。《圣经》说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的,整本《圣经》又在不断强调人对神的叛逆与神的审判和救赎。对于不信的人,《圣经》似乎是疯子的逻辑。
在老香港,天主教的教堂比较多。据一个香港老人说,天主教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但也有神父醉酒后非常失?的。我想金庸先生写《射雕英雄传》时,只怕有点迎合世俗中,对天主教的不满之情。
(二)丧子之痛
自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国内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后,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岳不群、左冷禅、田伯光、韦小宝之流。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想做令狐冲、张无忌,至于郭靖似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了。金庸先生的结局,正如他在《笑傲江湖》中写的那样,在杭州与“任盈盈”颐养天年。
但在《笑傲江湖》的结局中,左冷禅、岳不群、任我行、东方不败等等都死了,瞎了双眼的林平之被关在了杭州梅庄的黑牢之中。而金庸先生呢,据说他在后悔,期望更改《鹿鼎记》的结局。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罪的牢狱,在困顿着腰缠万贯的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身载无数桂冠。我在网上查阅,全是溢美之词。恨不得让老先生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的泰斗。但我好像还是记得金庸先生曾经丧失了长子。几度搜索,才查到了这样一段摘录自《金庸传》的文章:
1976年10月,金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大儿子查传侠自缢身亡,时年十九岁,这是他心中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他痛苦地回忆“我记得接到大儿子在美国过身的消息后,好灰心,好难过;但那天还要继续在报馆写社评,一面写就一面流泪,一直都很伤心,还是要写。”之后,他亲自去美国,把儿子的骨灰捧回香港安葬。儿子的自杀也成为他信仰佛教的直接原因。几个月以后,他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说:“……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一句“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写不尽他心中无限的悲痛与伤心。在他1961年写《倚天屠龙记》时,对于“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他还没有切身的生命体验。1977年3月,当他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离查传侠自杀不过短短5个月,伤口犹新,创痛宛然,所以语含至痛。中年丧子,那是真实人生最深的不幸。
关于查传侠自杀的原因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与父母离婚有关。查传侠在美国读书时,得知父母要离婚,非常伤心。他曾多次尝试劝说父亲,但没能改变这个事实,父母的离婚对他的打击极为沉重,在绝望中他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林燕妮说:“在离婚期间,查良镛和朱玫都经历了人生最痛苦的时刻,那就是十八岁的爱儿在父母闹离婚时自杀逝世。”
另一种说法是,金庸对这个儿子感情很深,相反,母子的关系不太好。查传侠十一、二岁时就写过一篇文章,说人生很苦,没什么意思,先天有佛教思想。有人说应该阻止孩子这样想问题,金庸却觉得儿子是对的,人生本来就像他想的那样,他甚至夸奖儿子深刻早慧,根本没有想到儿子会因这思想断送性命。查传侠那时在美国读大学一年级,还未选科。他有一个女朋友在旧金山,他们在电话里吵了几句,他就不想活了,一冲动就选择了自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