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上哪有馅饼掉(上)(1/2)
有好处?
两人一听这好处二字,顿时就迈不动腿了。
人言: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这短短一句话就已经道尽了人类活动的本质。作为商人,天生就是为了追逐利益而生的,这时候听到李满江都说有不小的好处,哪里还会想走。要知道,经过不短时间的接触,两人对李满江做事的格局气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从他口中说出的不小的好处,那就必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两人中的章渝还要好一些,他主持的联号家大业大,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爆炸式膨胀之后,已经陷入了一定程度上滞涨期,仅仅维持已有的利益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因此虽然处于商人追逐利润的天性而对李满江所说的好处大感兴趣,却没有傅山叉那么热切。
而傅山叉则不同,他的实力本就相对站在章渝背后支持他的晋商们更加的弱小,前一段时间为了抗衡晋商集团给他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更是拉拢了黑道巨擎南山大王张承志一伙人借为臂助。
可是世界上哪里有免费的午餐,张承志愿意帮助傅山叉趟这潭浑水,里面可没有多少兄弟情谊在里面。说到底,张承志也不过是看中了傅山叉可能给他带来的利益,以及早早的打上预防针,和声威一日胜似一日的义勇军拉上一些关系,下个注罢了。
张承志的南山贼众就更不是慈善机构了,他手下几百张嗷嗷待哺的嘴等着他用银子来填满,这些对财富的渴求集合起来,形成一把双刃剑,如今傅山叉还能提供让张承志暂时满意的利益来维持他们的合作,可是人的**总是在增长,已有的利益集团,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那么终于有一天,傅山叉就会率先成为这些杀人如麻的贼众们的刀下亡魂。
眼下,从朝鲜拐卖贩运壮丁的生意虽然还算红火,张承志也对此颇为满足,然而傅山叉却不是偏居辽西的南山贼王张承志,他和义勇军中的实权人物有着相当的关系和交情,这种交情不仅给他的生意带来了方便,更让他有了更广的渠道能够了解一些张承志他们无法了解的信息。
通过李客周,傅山叉学到了一些只有义勇军内部人员才能够从李满江那里学到的前的知识,一些粗浅的总结性的经济学常识。
供应,需求一系列的概括性的概念从李客周那里被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谈传给了傅山叉,结合起他自己的实际经验,让傅山叉整个人的眼界都开阔了不少。不得不说,傅山叉是如此的幸运,李客周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纯粹的军人,出了战争和对李满江的忠诚,以及他思维中那点固执的义气之外,他对其他的东西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这些知识,原本是李满江好不容易从他那不长的未肄业的大专教育中回忆起来的另外一个时空无数人类杰出人物的总结出来的知识,他之所以教授给李客周这样的年轻的中高级军官,为的就是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基层政务人员。只有有属于自己的有管理能力和知识的群体,义勇军这个团体才能够摆脱儒教体系读书人的影响,不至于落入那个经典恶性循环,李满江才不至于辛辛苦苦打下的疆土,最后却被一群官僚所制约到无从施展拳脚。
然而,碰上李客周这样的脑袋里只有战争,忠诚的武人,也是李满江没有想到的。当然,如果当初他曾经嘱咐过要把这些知识严格保密不要泄露的话,以李客周对他的忠诚,肯定是不会泄露给傅山叉的,可惜,李满江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他原本以为这些年轻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必定会无比的珍惜,毕竟长时间以来,武人的地位最终是会低于文官的,却没有想到这些珍贵无比的知识被他十分的看重的属下弃之如履,反而让傅山叉捡到了便宜。
通过李客周这里学到的知识,再结合傅山叉从张耀祖那里了解到的关于整个势力范围之内的经济情况,让他对于贩卖人口这个行当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傅山叉对未来产生了一些不明确的危机感。他时常担心着,按照现在南山众这样每月数百上千人的拐卖度,很快整个吉林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出现供应过量的情况,到那时候就是利润大幅度下降,骤降的利润也就无法满足饥渴的南山众,下一个被生吞活剥的也许就是自己了。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冒着巨大的危险说动了张承志冒着触怒李满江的风险打劫了十三联号的商队,然后又主动跑来向李满江传递消息,企图通过这样的行动,获得李满江的认可,能够最终从联号皮毛生意的巨大利益中分一杯羹。按照傅山叉的估计,虽然份额不会太大,但是好在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生意。
当然,联号商队中的混杂的一小队肩负着特殊任务的义勇军士兵让他的如意算盘成为了泡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