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走!去辽东挖金子(1/2)
李明博长了一双小眼睛,这双眼睛小到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很可能误以为他的先天性瞎子。不过还好,作为一个江界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只要他的视野足够他看清脚下的泥土田埂和娇嫩的禾苗,也就足够了。
李家是朝鲜国大姓,甚至连朝鲜国王也是姓李的。不过,李明博既不是王室后裔,甚至家里也从来没有什么显赫人物,距离他的家族上一次出一个文化人,已经是两代以前了,当时他的曾祖父在一江之隔的辽东还属于大明朝的时候,曾经在一个明国人所开的商行里做伙计,每天四处奔波为老板收购高丽参等特产。由于动作勤快,手脚干净被老板的赏识,因此把他提拔城了二掌柜。如果说做跑腿的活计还只需要勤奋和城诚实的话,那么作为负责一地经验的二掌柜,就需要一些文化知识了。为此,老板还出钱让他去当地的一所私塾读书。这就是李明博这一系的李家人的曾经取得的最高成就了。
后来他曾祖父老了,就带着一辈子的继续回到江界乡下的老家,买了一些地,当起了小地主。
然而随后的后金入侵,那些几百年前曾经被朝鲜人丛图们江以南的平原赶到了图们江以北的山区去艰难生产的建州女真们,依然留着可笑的秃头鼠尾辫,这时候却成了还乡团,一路从鸭绿江以北势如破竹的杀到了王京,俘虏了朝鲜国王。从此朝鲜国沦为了后金国的藩属。李明博的祖父在这场战乱中丧生,为了躲避战火,李明博的父亲带着此时才几岁的李明博躲到了深山之中,一躲就是两年。
两年之后,偶尔在山中听到女真蛮子已经和国王签订了城下之盟大军退出了朝鲜国境的消息,这才从山里走出来。
然而这时他们的土地已经荒芜,被地方官员以无主之地的名义分给了别的流民。还好他老爹临走时没有忘记带上地契,于是乎在当地能人的指点下,他老弟果断的拿出了地契中的一大半献给了县官,这才最终得以重新要回一部分土地,不至于成为失地流民。
然而,经此一事,李家也从小地主变成了自耕农。
李明博的老爹死后,李家又经历了兄弟分家等农民的传统问题,以至于李家自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已经不足以养活一家大小,为此不得不得向地主租种土地。
最终李明博的生计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租种地主的土地忍受地主的盘剥,那些每天吃晚饭就盘算着怎么多拔佃农一根,毛的地主们有着种种匪夷所思或是高明,或是拙劣的手段。无论是大斗进小斗出,还是勾结管理篡改田赋文沉重的被强压到了李明博的肩头,每天他都觉得有做不完的农活,却怎么都吃不饱饭。
就在今年新春里,李明博的第六个孩子刚刚出生(夭折了4个,实际上他只有两个孩子能够活下来,且其中一个是女儿),他那个叫做三顺的婆姨就背上背着孩子,在月子里挽起裤脚,不顾冬末春初的水稻田里还浮在水面上的冰渣子,下田栽种秧苗了。
虽然朝鲜人的传统就是如此,然而多少受过一丁点教育,至少能够写得出自己名字的李明博还是为此感到十分的愧疚,时常暗叹自己的无能。
不过,就在昨天,他那个在城里水码头当力工的兄弟托人带来口信,说是城里来了一群清国人,正在大肆招工,准备在本地招上一些能吃苦耐劳的老实汉子去清国辽东挖金矿,听说每月不仅提供食宿,还能有2两银子的工钱,一年下来省着点,不怕事能存上2o两白花花的银子?2o两呐,自从女真蛮子入侵朝鲜以后,四十年过去了,李明博还真的没有机会能够看到2o两白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再说了,李明博自己心里也有些小九九。在他看来,既然辽东现了金矿还要这么多人手,说明这个金矿的规模肯定不小。当年李明博和他爹一起在山里躲避兵灾的时候,也是无意间见过山里淘金人开挖的矿坑的,大多数都很浅,甚至有些干脆就只是在河水溪流中用个盘子淘金沙而已。
朝鲜北部多山,矿产丰富,在山里以挖矿探矿为生的人也不算少数,耳濡目染之下,李明博还是对矿脉这之类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的。
因此他断定,这个在辽东被现的金矿必然不小,才需要招募如此多的人手。那么只要自己在那里干上一段时间之后,摸清当地的地理情况,说不定有机会找到一条小的分支的矿脉。到时候自己一个人偷偷开采,一部分带回家乡,就立刻暴富,甚至还可以把这个秘密当做传家宝传下去,那么李家后世,岂不是就富贵荣华指日可待了?(多么典型的小农思想)
退一万步说,即便没有这个机缘,那么老老实实在那里干上几年,存下一笔银子,回乡也能买下一片土地,让李家在他手中重新恢复作为地主的繁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