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最后通牒(1/2)
时间终于到了六月十六。
这天一早,义勇军和蒙古附庸军就在司号手尖锐嘹亮的号声中,从睡眠中醒来。有的蒙古士兵还不太习惯,因此在号声之后没有及时起身,反而躺倒在营帐里试图多赖一下床,睡个回笼觉。这一次,李满江分派过来的军官们就不像往常请他们喝酒吃肉时那样随和了,皮鞭和马靴带来的疼痛,让蒙古士兵的大脑迅的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他们瞬间睁开眼睛,甚至不敢呼痛和抱怨,立刻就跳起身子,三五两下把露袖口的皮马甲和劣质的棉布号衣穿批上,规规矩矩的跟着神情肃穆的军官们小跑到校场中,努力地排成了勉强整齐的队列。
片刻之后,一身戎装的李满江骑在他的高头大马上,战马迈着方步,仿佛跳舞一样姿态优雅的平稳前进。这匹马就是当初他带着一起穿越而来的铁岭挽马与精选的精壮蒙古母马后生出来的最好的一匹,它是一匹只有四岁的年轻母马,体态优美,兼有铁岭挽马的强壮和蒙古马的聪明,一身枣红色的皮毛油光水亮,让人一看就觉得马背上的骑士肯定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
聚集了3ooo余人马的校场上这时候除了偶尔的马匹的响鼻声之外,一片肃静。红衣黑帽的义勇军士兵抗在肩膀上的火枪得到了很好的保养,没有一点锈渍,在阳光的映射下,闪出一片银白色的寒光,他们衣着整齐,每一个昂挺胸,站得笔直。
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蒙古附庸军。虽然因为时间仓促,李满江根本没有来得及给他们准备整齐的军装和配备制式武器,因此,所有的蒙古士兵看上去唯一和义勇军有相似之处的,就是他们头上那黑色的圆毡帽了。这些是义勇军士兵原本的备用帽子,把三角帽的折叠连接处放开,就变成了一顶黑色圆帽(三角帽的起源,就是三十年战争中某个士兵嫌宽阔的圆帽妨碍他在堑壕中操作火枪,用别针把帽檐别了起来之后就形成了三角形的样式)。另一个时空中,17世纪以来的欧洲卓著军事家们的经验总结著作告诉李满江,统一的制服,有利于形成军人的荣誉感,使得他们更好管理,也更不容易叛变。同时,李满江有吸取土八路的经验,在缺少物资的情况下,用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来代替全套的制服也是有效地。当然,同时为了照顾义勇军士兵们的情绪和荣誉感,李满江不可能让作为附庸军的蒙古士兵们戴上和正规义勇军士兵们一模一样的帽子,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黑色大檐帽。
李满江纵马走到校场中央,然后轻轻地拍了拍坐骑的脖子,聪明的马儿就停下脚步,随后李满江轻轻一拉缰绳,马头就掉转过来,面朝着排列整齐的方阵。
“将士们!你们辛苦了!”李满江高声喊道。
随即站在他身后的卫兵们就集体齐声用最大的嗓门复述他的话,同时也有另一队人在这之后,用蒙语重复一遍。
“为司令赴汤蹈火!”士兵们在军官的带领下,齐声回应道,虽然因为蒙语和汉语的区别而不是同时回应,却同样呼声整天,区区几千人的声音,却仿佛是上百门大炮齐鸣一样的震撼,洪亮,雄壮。
“这一个多月以来,我们击败了萨布素,我们覆灭了倭内,我们俘虏了安珠护(张耀祖在第一时间就派出信使,向李满江报捷,所以李满江知道安珠护兵败被俘的消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把满清军队所为的满万不可敌的神话毫不留情的打破。每一次的胜利,都代表着我们即将走向下一次的更加辉煌的胜利。现在,满清的官员将军们在面对我们的时候,已经是误听而逃者为下勇,望风而逃着为中勇,临阵而逃者为上勇。”
全军齐声大笑。由于李满江为了照顾蒙古附庸军们的情绪,而一点没有提克尔素边门外的那场同样可以成为辉煌的胜利,所以当蒙古士兵们听完了蒙语翻译之后,也跟着义勇军士兵们一起乐不可支的哈哈狂笑起来。
李满江等他们笑了好一会儿,这才双手虚按,军阵中的笑声戛然而止。
他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来到了盛京城下,这座山海关以外最大的城市,满清的陪都。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胜利,等着我们去征服它。”
“胜利!胜利!征服!征服!”士兵们狂热的叫嚣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