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新的问题(1/2)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满江和俄国死人随身带来的上百子弹已经消耗了许多,虽然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李满江的枪法愈精准,即便是滑膛散弹猎枪也往往能在五十米左右的距离达到猎物,这一方面是托了现代枪支的福——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先进的机械设计大大的提升了枪械的性能,使得作为散弹来福枪的五连也能达到18世纪滑膛步枪的普遍水准,但是这只能是降低了无谓的浪费,达到了“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境界,可是这时候也没有敌人给李满江送枪送弹啊,而李满江自己也同样没有自信可以制造枪弹——虽然他曾经在隆化黑作坊工作过,不过再是作坊也是用着各种机械,李满江也不是那种级钳工,肯定无法像《宋末商贾》的主角一样依靠铁匠就造出使用定装金属弹的针击步枪来,那么摆在李满江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火枪。
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经历丰富命运坎坷多舛的青年,作为一个接受过俄罗斯军事训练,并且参观过远东军事博物馆的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走私贩来说,设计出一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火绳枪或者燧火枪,并不在话下。没有精确的度量衡?没关系,李满江记得很清楚,一块银砖的长度就是二十厘米,重量是标准的五千克,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工业化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他的确没有亲自从铁原料开始制造出一把火枪的经验。
于是他只能依靠工匠,还好,他的手下有一群曾经隶属于满清盛京(沈阳)政府下辖火器局的工匠,虽然他们以前因为被当做奴隶一样的压榨,从而导致消极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很成问题,同时因为设计理念的落后,即便是合格的产品,威力也不佳,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至少对于这群工匠来说能算是一个“天才大师级”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不过还是缺少原料,铁。
从桑弘羊开始,盐铁就明确的属于中央政权的专卖范畴,明朝曾经开过铁禁,不过满清来了以后为了防止民间造反,对于铁器管制变得更加严格。
摆在李满江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没有生产的原料。
他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进山勘探,找到矿脉开采冶炼。二就是到城镇里去购买。
李满江犹豫不决,进山勘探虽然能够自力更生,不够希望渺茫,况且目前他的手下就只有几个铁匠能够认得铁矿,这山中原始蛮荒,猛兽出没,如果没有人陪同实在是不安全,李满江也损失不起几个宝贵的工匠。
可要是到城镇里去购买,却又容易引起注意,且不论自己迥异于清人的行,光是李满江所需的铁料数量就很大,起码上千斤。一旦引起了官兵的注意,光靠几个人是无法抗衡大队官兵的。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五月上旬的一天。
这天李满江带着张耀祖和几个手下照例进山打猎,补充肉食。可是一路走了四五个时辰也甚少见到走兽,飞禽一来太小,不够几十口人分的,二来猎枪威力太大,散弹一枪过去,山鸡之类的恐怕就要被轰掉半边肉。
毫无收获的几个人不甘心就这么空手而归,而李满江却也不舍得用珍贵的子弹浪费在野兔之类的小兽身上,于是只得就这样在山林之中过夜,第二天继续狩猎。
第二天一开始还是没什么收获,好不容易,李满江依靠着望远镜远远现了一群驯鹿,于是几个人追了半天,终于在一个山坡上追上了它们,李满江一枪放到了一只,这只驯鹿足有一米多高,头上的角已经脱落(驯鹿三四月份脱角),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包角。如果不是因为它们是在太大,李满江也不敢确认是驯鹿。
然而等他们把鹿皮剥下来,分割好鹿肉正要离开时,才现自己被包围了。
足足五十多个拉弓持枪(标枪或者叫做梭镖)穿着皮袍,牵着猎狗的野女真把他们包围了。
李满江这次却不敢轻易动弹,虽然他的五连里装满子弹并已经上膛,但是他显然不是枪战片的孤胆英雄,他手上的也不是/或者那种有3o弹匣的半自动步枪,而且哪怕是他在手,他也同样不敢动弹。
被四五十张猎弓瞄准的感觉是什么,李满江这次终于体会到了,他冷汗淋漓,很快湿透了后背,不过还好天气虽然转暖,五月的东北仍然需要穿上两层单衣,却没有被人看穿。
而他的手下就没有他这么镇定了,张耀祖还好一些,虽然也吓得脸色白,不过见李满江镇定自若,倒也找到了主心骨,没有吓得瘫倒在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