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冲突(1/2)
朝廷里为了贤妃称号,正和皇帝打嘴仗呢。当事人徐循却是一点也不知道——不管怎么说,进京受封总是美事,这一回她又不必和任何人同行,再说,所有人现也都知道她皇帝心里地位了:又不是傻,几次单独出行,都带是贤妃娘娘身边服侍,现刚登基,就给贤妃娘娘封了个这么好封号……
按太祖定下规矩,后宫诸妃也是没有品级分别,除了贵妃高出众妃以外,余下贤、淑、庄、敬、惠、顺、康、宁,无非是为了表现闺房雍肃称号,按理来说,只要是表现美好品德封号都是可以,也不分什么高下。但人心都是好比较,贤怎么说也占了第一个,再加上又是传统四妃封号之一,贤妃比起惠妃来,感觉就值钱得多了。
再说,徐循受宠一直以来也是很明摆着,现登船上京,船上所有人可不是小心服侍?一路天字码头停靠着,当地特产享用着,徐循就只管吃了睡睡了吃,爱赏景就赏景,爱看书就看书,比起还要伺候皇帝双人旅行,这一个人旅行可不是要爽得多了?
从瓜洲往上,一直走到枣庄附近,徐循才隐约收到消息,知道京里为了她事情打嘴仗。她心情当然受到一点影响,知道原委以后,连饭都有点吃不进去了。几个嬷嬷听说了,暗地里也是着急,却又不好说什么。
想要措辞安慰徐循呢,徐循却比她们看得都清楚,“南京那件事,肯定要有个说法,大哥心里,指不定还憋着一把邪火呢。”
皇帝病重,这边就有人敢逼宫太子了,还是太子玺印手,不断发出命令,内侍们也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做事情况下都来逼宫。你说这逼宫就逼宫,还要挑唆德高望重胡大人出头……胡大人固然那是真心急了情愿做这杆枪,但背后那些人,谁知道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当时太子,现皇帝,心里也是忌讳着呢,徐循和内侍们又没有拿着太子名头招摇撞骗,不都糊弄过去了,说是安心养病吗。连病都不让养了,要撞门闯进去见人,打是什么主意?
也因为太子心里有忌讳,南京这件事,胡大人是有理都变没理,虽然一心也是要给东宫报信儿,想确认他安危,但手段太过激,本来大有希望回北京,现看来,只能南京任上致仕了。特地要把这么好贤妃封号分给徐循——要是按当时太祖随口安排顺序来说话,徐循是足足比何仙仙靠前了好几位呢,就是要做给别人看,让他们知道皇帝这件事上态度。
可大臣们心里也不得劲啊:这件事,您哪怕和一个文官通个气呢,比如说胡大人吧,他是太子宾客,又是铁杆太子党——这个太子党,说还是你爹呢!当时文皇帝年间,胡大人就是明明白白倾向于东宫,如此根正苗红,怎么就不能信任了?请他进去实言相告,有他帮着说几句话,也不会闹到撞门逼宫程度啊。见令不见人,有印有什么用?万一东宫不行了,内外交通被一介妇人和内侍把持着不能畅通,那多误事啊……
三方都不能说有错,太子没说话,徐循不可能随意和文官沟通交接来遮掩此事,文官们大体来说也是一心为了国家稳定,只有少数人是汉王耳目,至于太子,南京这边确是没有可以信托大臣,胡大人那再忠心也是对他爹,和他本人不熟,如此敏感时刻,他能不再三小心?
也就因为三方都没有错,这件事就杠上了,现大臣们也不和皇帝顶牛,就是都给徐循挑刺儿,说她南京做得很不对。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几个嬷嬷听说以后,也都吃不下饭了,现看徐循这么淡定,心里那块大石头才稍稍放下来一点点,彼此都才觉得心慌气短,孙嬷嬷强笑道。“娘娘这话一说,我心里倒是松泛多了,这些人就是奇怪,娘娘南京,难道做得还不够好,还要挑刺?”
“左不过就是拿我当个由头罢了,不论是封这个号,还是不让封这个号,说都是别事。”徐循淡淡懒懒,原有一点高兴也不见了,她撇了撇嘴,“反正,没劲。”
几个嬷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好说什么,孙嬷嬷强笑道,“这是怎么说呢,娘娘,您毕竟也封妃了嘛……”
徐循也笑了笑,“是,没这事,说不定还不能封妃呢,现也就是我一个人还没什么消息了……听说了吗?后宫里是不是又进了人了?”
“是进了几个,得都是低等封号,外头就不清楚细节了。”赵嬷嬷上前给徐循捏肩膀,“娘娘也不必意这个,您和陛下情分,别人哪里比得上?那是几次共过患难!”
钱嬷嬷说得直白,“娘娘现封了妃,终身就有靠了,即使陛下移情别恋了,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也不会亏待您。”
这倒是真,徐循点了点头,“嬷嬷们你们都安心吧,我不会做出什么争风吃醋傻事。咱们商量出路子,我可还是记心里呢。”
那天晚上,徐循提出这个命题,几乎是把几个嬷嬷都难住了——这想要争宠、争生子嗣,她们都能理解,也能帮点忙。可想要逃开殉葬,这个要求,那就有点超出她们能力范围了。
还是钱嬷嬷有主意,领着两个嬷嬷,抽丝剥茧地和徐循分析,大家都把话说得很透了,一条条路地那排除——不想死也很简单,抢所有人跟前生个儿子就行了,只要能平安养大,皇后又无出,这嗣皇帝生母,肯定是不会被殉葬。
但这条路也有问题,第一徐循也不知道皇后会不会生子,她们现都还年轻着呢,皇帝肯定也想要个嫡长子。第二,她也不能保证她就一举得男,第三,她不能保证这个小孩可以被平安养大。除非她运气大到连生四五个男丁,不然,按如今婴儿夭折率,一个婴儿半路去世都根本不值得惊讶。
所以这条路虽然理论上存,但走得通可能性实相当低。
当然还有难一点路,你比如说生一个男丁以后,就把别人男丁都害死什么。不过这条路一样只存于理论上,皇家子嗣要能随便让人害死,文皇帝都白搞鱼吕之乱了。宫禁如此森严情况下,就是亲妈都不能把手随便伸进皇子所呢,不是亲妈,就别妄想了。就是想下毒,皇子前头都有起码十多个宫人愿意给他挡灾。
别诸如搞宫斗啊,陷构啊、栽赃啊之类卑鄙手段就不必拿出来讨论了,徐循是不想殉葬,不是想拉着大家一起死,把她同侪搞死对于不殉葬这个目标毫无帮助。
后总结下来,徐循该做几件事就是:和皇后搞好关系,广结善缘,能生话,生个小孩。
别就没了,别都是虚,什么皇上宠爱和不殉葬压根没有丝毫关系,再宠宠得过昭皇帝对郭贵妃?郭贵妃说声殉还不是一样殉了。嗣皇帝和死皇帝发音很相似,但那可是两个完全不一样人。
和皇后搞好关系,理由很简单,只要能活过皇上,再不受宠她也是皇太后,就是嗣皇帝不是她生,那也得认她为母大礼伺候,不带有一点怠慢——除非他自己谥号里不想要个孝字了。太后发一句话不要她殉葬,别人追咬可能性就小得多了。
至于广结善缘那就简单了,一开始就打好印象,总比等人生了皇嗣再去讨好好。宫里所有妃嫔都有可能生下嗣皇帝情况下,徐循要做就是营造自己厚道善良形象,不和人为难,广结善缘和所有人都真诚地做好姐妹。这样将来太妃或者太后,和她为难可能也很小,再好一点,她也不要徐循殉葬,那徐循活下来机会就大得多了。
至于第三点,不过是给她不殉葬寻找一个借口而已,你好比说李贤太妃吧,就因为当时生病,有儿子女儿,要全他们孝心,所以没殉。结果现病都慢慢地好了,已经可以起床了,她要不是和太后关系好,能捞到这个机会吗?真关系好,无儿无女也有借口。所以说,孩子有就有,没有那也随缘,大可不必焦虑得不得了,反而坏了身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