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稚嫩的作文?(1/2)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cāo了。老师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祖国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叶离的手如同闪电一般,藏着无穷的力量,每一个字写去,就好像灵魂跳动了一下,打在自己的心头,又好像无数的呐喊在耳边回响着,让人忍不住想要高亢起来。
一直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这才瞬间停息了一下,慢慢地放松下来。
他深深喘了一口气,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感觉到全身的力量都用尽了一般。
哪怕再不甘愿,哪怕再留恋这最后的时间,他也终于把最后的这些文字写完。
这是一个结束。
在那瞬间,叶离的灵魂似乎得到了升华一般,在复制经典的过程里,他甚至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变得凝练。
他感觉到这几秒钟时间在他今后生命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磨砺了他的精神,也坚定了他的内心。
在文的最后,叶离补上了一句话:“1870年,在法国。”
他曾了解过这段时间的历史,虽然中国从明朝后不复是清,许多的历史事件都不一样,可是在1870年时,普鲁士和法国依旧爆发了战争,最后法国巴黎沦陷,关于战争的许多细节虽然都不一样,可是这篇文章却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而经过叶离的几番修订下,也更符合了这个世界的文风。
对于一篇经典小说来说,所有人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
这篇作者都德是借用一个学校最后一课的场景,来烘托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土深切的思念。
而叶离则借用在这个时代里,一个沦陷区的最后一课,来烘托一个学生的不甘和对教育体罚的愤怒。
而有着同样最后一节课的他,将会成为瞩目的对象。
这就是他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仿佛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张力,如同命运的怪手摧枯拉朽般扼住了他的咽喉,让他不由自主地窒息。
下课的铃声响了,叶离交了作文本。
刚才他已经注意到了柳阳的脸上一直是愁眉苦脸的,想来现场作文一定是做得乱七八糟的吧?
叶离立直了身体。
当他走到校园门口的时候,他发现周围有许多人正在校门口驻足着,在彼此说着开除处分的事情,而更多的人自顾着自己,匆匆地展开了向家的行程。
“就是他……那个被开除的学生,听说很狂妄自大呢……”有个质疑的声音从身后微微的传来。
想来在他们眼里,被学校处分的人,永远是一无是处的,哪怕他们根本不认识。
叶离紧握了拳头,走出了校园,不再回头。
他义无反顾地走向远方,目光里闪烁着晶莹的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