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朴实的父母(2/2)
在挨饿的地区和年代,能把瘦弱的身体吃胖,是一种奢求。
现在,正是麦子还未收割的季节,今天晚上,玉富娘为全家人准备的晚饭,相当简单,一张破旧的小木桌上,每人一大碗玉米面粥,中间一个用高粱秸杆串成的盛干粮用的盘状用具上,摞着玉米饼子,旁边,一个粗磁小碗,盛着玉富的母亲自己做的豆面酱,还有一小碗腌萝卜条。
今天逢上“赶集”,杨玉富的母亲到大集上买来一把小葱,所以今天晚饭能吃上时价几分钱一斤的小葱。
玉富娘把饭菜做好,在饭桌上摆好了,看看院外,又发开了牢骚:“真是机磨子活转,他们又忘了吃饭!”
“机磨子活转”,是这一带农村的土话,意思是人像机器带动的石磨一样,一转起来就不停下来。
杨玉富的父亲,虽是农民,却闯荡过世界,自幼习武,耍得一手好双刀,是本地方圆百里有名的双刀王。
父亲年轻时候在白头镇开过茶馆,解放后茶馆充公,政府安排他当了供销社营业员,“瓜菜代”年代(“瓜菜代”,是一个时代的代表语,20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结束不久,赶上大涝,农村无粮,靠南方支援的萝卜丝等代为口粮),玉富的父亲嫌当营业员挣钱少,于是回家种地。
谁知玉富的父亲雄心勃勃地种了几年自留地,一种历史上叫作特殊时期的风暴卷了起来,所有村民的自留地全部收回去,男女老少每天参加生产队劳动,男壮劳力一天挣8个工分,折合人民币0、2元,女弱劳动力一天挣6个工分,折合人民币0、15元。
玉富的父亲年近花甲,却为人好强,练武练得身体又好,给公家劳动完了,自己在宅院旁边开垦“巴掌地”,种向日葵、南瓜、果树,为此曾经受到过上边表扬,是全县的劳动模范,大风暴后受过批判,说是资本主义的典型。
“巴掌地”不让种了,杨玉富的父亲又想一招,养猪养羊养鸡,当时,真是怪了,种地是资本主义的典型,养殖却是社会主义的样板,惟一的一个理由,是养殖可以为公家的田地提供肥料。
杨玉富正想着过去的事情,这时候大门一响,父亲进了院子。
二话不说,杨玉富脚上生风,过去迎接老父亲。
玉富的老父亲,精瘦高挑的身体,一身硬朗的骨架,花白的短发,古铜色的脸上堆满深深的皱纹,左肩背着一个自己用柳条编的草筐,右肩搞一把长把锄头。
一进门,老父亲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来迎接自己,便立刻把草筐放到当院里,一伸右手,进入草筐中的青草之下,从草筐底下摸出一个头茬甜瓜来。
玉富喜极,这是一个平时难以见到花皮甜瓜,这种甜瓜不好栽种,非常娇气,极难伺候,一棵秧子只结一个甜瓜,但是它非常稀罕,它的外表,绿润汪汪的花皮之中,透着一道道金黄色,还没有进口,只是一看,就感觉到了它很甜很甜很香很香的味道。
父亲给自己甜瓜吃这个事情,杨玉富上一个少年时代里经历过,现在基本上等于是重放,他一下子就回忆起来了。
杨玉富知道,这个时期的父亲,承包了村里的两亩地,平时就在地里伺候两亩地的甜瓜。
今天这个甜瓜,显然是第一个成熟的花皮甜瓜,是父亲怀着疼爱儿子的心情,特意给儿子摘回来吃的。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