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虔心慕道谁家子(2/2)
不管清河到底是不是因为修道无成才来干这差事反正在醒言眼中清河老道这“入世”之功确已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以至于常常要算计自己让他为善缘处顺路办理各种杂活儿。
看来这天下知名的上清宫还真是不同凡响。这清河老头不正是那上清宫因材施用的典型?于是这便更加重了少年张醒言对上清宫的向往崇敬之情!正是:
小童子、志气高想学神仙登云霄;
日上三竿不觉醒天天梦里乐陶陶!
其实对醒言来说所谓的求仙慕道充其量也只是他缠着老道拜师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拜师真正原因是少年现在正到了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大增饶是家中靠山吃山张氏夫妇省了又省却仍是支持不起。
并且他在饶州城内并无落脚之处每天还得赶长路才得回到郊外家中。虽然一双腿脚倒因此锻炼得强健无比但对于醒言这么一个少年郎来说天长日久下来还真不是件轻松事儿。
因此如果能混到善缘处那至少便可以有个落脚地方。很可惜虽则醒言和清河老道混得很熟偶尔也可在这“罗浮山上清宫饶州善缘处”打尖;但这善缘处并不仅仅只有清河老道一人打理。在他手下还有两位小道士净尘和净明。这俩小道士便对他没什么好脸色。
也许他俩厌烦醒言的借住或是情有可原。虽然这俩道士辈分低微但能够加入上清宫这天下闻名的清高道门俱是费了一番心力尽皆盼着能学几手道术回去荣耀乡里。谁知莫名其妙却被远远打到这儿来干杂活对这些虔心慕道之人来说实与充军配无异。倒霉之处便连那家书都不太好写正是一肚子怨言。
因此上虽然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但积着这一肚子晦气便免不了连带着对醒言这个揩油的俗家少年没啥好脸色。而经过这些年在书塾与市井间的历练醒言也已非当年那个山中懵懂少年。对这俩杂役道士的负面看法早是心知肚明。
因此他更要上赶着拜清河为师不可。若是早一天成为净字辈中一员便可早一天名正言顺的在这善缘处白吃白喝白住了!
和净尘净明看法迥然而异的是在醒言这小小少年的眼中他们这些善缘处的道士们实在是身在天堂了。不虞衣料食物之缺不虞雨淋日晒之苦整日介清谈扯皮接待接待慕道之人的捐赠就可以了。最多也只不过是拐过几个街角采买些杂活物品——却连这样的轻松活儿还可以三个人轮流来做实在太悠闲了!
相比醒言做过的那几份兼职这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饶是这样却还看那俩小道士整日里都皱着愁眉苦着脸整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回家赶那段长路的途中醒言心中便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其实也难怪少年张醒言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现在正处在一个民众颇为困苦、但道教却大行其道的年代。
此时正值天下甫定。刚刚经历过割据势力的长年战乱征伐华夏大地上人口剧减。无论是中下层士族还是底层的平民都对之前朝不保夕的日子心有余悸。因而现在天下俱是人心思定;上至皇亲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厌倦了战争的喧嚣开始医治长年战乱带来的创伤。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反对武力征伐、力倡清净无为的道教便开始从各派教门中脱颖而出。
当是时也举国上下俱慕道家不仅道宗寺庙香火日盛便连尘世中的文人名士也多以精研道家典籍为时尚潮流。那时的士林中便出了不少著名的道学家。
有了这样的背景那道家玄学清谈之风便出乎想象的盛烈。这些道家玄学的清谈又称作“微言”、“清言”、“清议”、“清辩”。探讨并称“道家三玄”的“老、庄、易”成了当时清谈的时尚选题。精通“三玄”的名士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更是著书立说学术有成。世人称为:玄学家。
只不过虽然在当时这“玄学家”的称谓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名号得来并不容易。这种有关道家的玄学清谈经常通宵进行即所谓的“微言达旦”。有些士人耽溺清辩已到了废寝忘食地步有所谓“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更有甚者有少数名士。为了在清谈中应对制胜竟至彻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
醒言那位老师季老先生也算是当地士林中的名人。在这个全国性的道学大潮中自然也未能免俗。每当兴之所至老先生便会在授课之余大谈玄学。
不过以少年当时的学识和兴趣实在听不懂兴致勃勃的老师在说什么只是呆呆的看着老先生那一开一合似乎永无停歇的嘴巴脑袋里只祈祷着塾课快点结束:
焦虑着还能不能赶上稻香楼的短工担心着去迟了又要被那胖帐房骂恐惧着如此便要被那铁公鸡刘掌柜借机扣工钱……
这醒言的头脑中诸多杂念纷至沓来恰似那白云苍狗只不过就是没一样和讲堂上的主题有关。
于是季老先生在台上舌粲莲花、玄之又玄他的弟子张醒言则在下面正襟危坐、神游万里。
不过季老先生演讲中偶尔有一两个不是那么枯燥的故事无意中被醒言留心到。某次老先生提到饶州城东的卫氏之子况嘉体弱而好谈玄一次约战渭水名士谢鲲结果在通宵辩论中反被远道而来的谢鲲驳得口吐白沫、旧疾作而亡!
看着老师讲此事时那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慨模样小醒言心中便万分惕然决定虽然自己还要继续争取混入老道清河的善缘处但以后可千万要注意不能再和老道通宵聊天打嘴仗!
既然道教流行官名同仰那志愿加入道教之人便也大增。既然需求旺盛便自有闲人前来凑趣。
于是乎数十年间林林总总有许多道家门派崛起江湖。什么极光、全空、始无、元初、归一、轮空名字是一个比一个空一个比一个玄。不过在这许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道教门派中真正名满天下枝繁叶茂的还是得数那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三大道教宗门:
委羽山的妙华宫罗浮山的上清宫鹤鸣山的天师宗。
妙华宫多女道人上清宫崇『上清』『玉皇』二经;天师宗又称为“天师道”、“五斗米教”据传为张道陵张天师所创在三大道宗中信徒最广声势最盛。
与妙华宫走女子路线、天师宗走群众路线不同清河所在的上清宫作为三大宗派之一相对而言比较清高修持以『玉皇经』、『上清经』等道教经典为主。其教名上清出自对道教三清祖师的崇敬。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上清宫的清名倒是赢得了士大夫的青睐获得皇家分拨的良田千顷其所在的罗浮山方圆五百里的大山场也被正式封为上清宫的私产。相反那个在穷苦百姓中名声更大的天师宗却反而不为士林所喜。
其实要仔细追根溯源说起来这上清宫与那天师宗还颇有渊源。据说当年两教原为一家只是某代由于对教义理解不合门中起了争执于是张道陵的后人、第四代天师张卿便将宗门迁往鹤鸣山号称“天师宗”。而那些留守的教徒长老便创立上清宫从此自成一派。
对于大多数穷苦百姓来说当时的上清宫无疑象征着丰衣足食的天堂。如果有谁能和上清宫扯上关系那就是一世无忧了。一辈子不挨饿这在当时大多数贫苦老百姓的心中可是了不得的事情——也许那是只能在梦里睡觉才可能再梦见的美事!
还在醒言是个懵懂孩童时候便认识到生活艰难;懂事后更要自谋食路。对于要为衣食奔波的小醒言来说把眼睛盯上这个“上清宫饶州善缘处”实在是再自然不过了。
但不幸的是上清宫正因其清高之名本来便择徒甚严同时许是也怕那食口繁多不堪应付遂饬令门下严格收徒。所以才有了开篇醒言和清河老道那几年间内容雷同、形式直转而下的对话。
经过这许多年口舌醒言仍然还是红尘之身。唯一的结果便是与老道清河相熟。
话说这日醒言做完日常例行拜师功课便去隔了两条街的稻香楼打短工。顺路也去完成他另外一项日常功课:在路上东门街角那块儿偷瞅两眼李记杂货铺老板女儿李小梅。
这举动倒也不怪少年早熟。那时人们普遍早婚像张醒言这样十四五岁光景的少年便是成婚生子的也不是没有只是醒言家贫无力迎娶而已。到了这年纪他已有了对女子朦朦胧胧的好感。这李小梅便是他心目中的美妙女子了。在他眼中李小梅皮肤好眼睛也水灵怎么看怎么好看无怪乎她是方圆两条街这个年龄段当之无愧的第一美人!
其实若要较起真来那李小梅也就是典型的市井儿女长得只是青春活泛实在当不得美人一语。但这又有何妨呢?对于情窦初开的少年来说在他心目中心仪的少女便是最美的。
也许过了几十年后再回头想想回忆起当年自己对某个少女的痴迷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只是那已经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经过李记杂货铺时少年倒没有忘记清河的嘱托。毕竟询问一下货物的有无便可明目张胆的多看李小梅几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