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唐2008 > 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三

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三(2/2)

目录
好书推荐: 军人光辉之血刃 火影之魔之子 最后的魔装兵 修仙外挂 重生成蛇之飞扬跋扈 战天2 网游之零点 重生之官宰千色 将锋 暴力警徒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xìng与趣味xìng而言,《shè雕》除若干情节未能自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不掩瑜。在这部罕见的钜着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于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yù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

是故,金庸乃以《shè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shè雕》之博大jīng深。

──《神鵰侠侣》写至情至xìng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写尽人xìng之丑恶与贪婪之害;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shè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xìng「极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径,遂不自觉地失去了《shè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于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杂种」,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于股掌之上;乃开中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在于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于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却是出于「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xìng;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于《鹿鼎记》写韦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于《shè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jīng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地位。其影响于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shè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于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侠小说的「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shè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效尤,蔚为风气。

(三)《shè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shè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它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域sè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着。

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于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

《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于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zhōng yāng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儒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jīng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于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籍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先cháo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于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彷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阵、反讽世态,无不jīng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于香港其它武侠作家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所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须深论了。

目录 没有了
新书推荐: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