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读史之二——文武双全的大儒卢植(1/2)
() 在翻阅三国这段将星闪耀的历史时,我们发现,文武双全的被称为智将的,更容易被千古流传。
我们对周公瑾在赤壁羽扇一挥,樯橹灰飞烟灭的事迹耳熟能详,连素来不擅长拍历史大场面的香港导演都忍不住把它拍成电影,不仅在国内横扫各大影院,据说在rì本也成为了年度最卖座外国影片,可见赤壁和周瑜的魅力。
我们因张辽在合肥仅用八百兵士便计退孙权大军的事迹而把文远将军推崇倍至。至于《三国演义》中最强的妖人诸葛亮,更是文才武略无所不用其极,内政外战俱都信手拈来,简直让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谋士还是将军。
不过,在一个人面前,诸葛孔明也好,周公瑾也罢,都将会失去颜sè。历史不会因为某部小说而隐藏掉一个人的光彩,应该属于他的那一页篇章毕竟不会永远埋藏于那厚厚的史书当中。
这个人,便是东汉北中郎将卢植,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英雄人物!
——————————————————————————————————————————————
若说文武双全,的确无人可望卢植项背。
看到这句话,无论是挺诸葛还是挺周瑜的,也许都会对烟火竖起中指,呵呵仁者见仁,更何况证据也是一箩筐?
看看诸葛亮吧,说文采,初见刘备时《隆中对》便跃然于纸上,《出师表》更是为千古传诵。在他身为蜀汉丞相之时,的确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说武略,他先后在新野、博望坡、赤壁三次用火(当然这三次都是罗贯中老先生帮他烧的),一生用兵,几无败绩(当然历史上也没记载过几次全胜——请注意,是全胜,小打小闹不算的),也算得上是三国第一传奇人物了。
再看看周瑜,羽扇纶巾,风流潇洒,文采方面虽然没有太多记载,但“美姿容,jīng音律”的他应该也不会太差,武略方面更是不得了,赤壁之战他才是正主,什么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登坛求东风都是子虚乌有。草船借箭是孙权的创意,正因为这件事才让曹cāo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至于登坛求东风,那是封建迷信,不提也罢。可惜周瑜身子弱,死得早,生平事迹也就这么几个还算辉煌的了。
而卢植呢?
先看看别人对他的评价。
曹cāo: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曹cāo不是一般人,他推崇的人更不是一般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那是说卢植的学问,“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是说他的成就。这么高的评价,放眼三国,也没几个人能让曹cāo给出吧。
卢植能让曹cāo如此敬重,与他本身经历有关。他“少时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jīng而不守章句。”他师从当世大儒马融,而马融是外戚豪门,平rì多排列女伎歌舞于前。卢植侍讲多年,也没有转过眼珠子去瞧女人,马融因此也非常敬重他。
后来,卢植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这时朝中开始在太学立《石经》,用来校正《五经》文字。卢植也曾上书提出现在流传的《礼记》多有谬误,他以前也曾经用《周礼》等经书来提示其谬误。而现在他愿意带两名书生到东观去校正《尚书》章句,考察《礼记》的得失,从而裁定圣人传下的经典,勘正各地流布的碑文。后因南夷反叛而搁置。
一年多以后,他成为议郎,与蔡邕、杨彪等人校勘《五经》,续补《汉记》。而东汉灵帝认为那不是急务,把卢植改为侍中,又迁升尚书。
光和元年发生了rì食,卢植趁机秘密上书,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谏言,共提出八事:
一是用良,使州郡考核推荐贤良,随其才而用;
二是原禁,所有党锢中人,大多并非其罪,可加以赦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