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徐晃凯旋(1/2)
() 第七十一章 徐晃凯旋
当牛弘抛出南下战略构想时,众人来了兴趣。
太傅认为,帝国现在的靖边策略很成功。每次靖边将领来京述职,帝国边境控制和影响区域都在向外扩展,北方边境的压力大减,有足够的条件南下。
太尉说,蜀道崎岖,从永昌郡南下,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有一定的压力。当年孝武皇帝在受挫后不得已放弃从南边联络天竺的想法,也是受制于道路的遥远和难行。
桥玄还是很好战,他认为,帝国洛阳太学的学生被捉,这是不可接受的,有损帝国的威严,应该兴师问罪。
刘庞认为,帝国设置永昌郡后,已第七十一章 徐晃凯旋数百年。别看永昌郡地处边陲,现在已成为帝国仅次于南阳郡的第二人口大郡。现在南下的条件比孝武皇帝时期好的多。只是南下无论在地形上,还是对手上,同以往大不相同。
刘庞说,中原和北方边境主要是开阔地,而南方多山,帝**队的兵器配备和训练是否适应是个问题。掸人受天竺影响比较大,信佛教,与游族民族也有不同。应该详尽了解,才能保证旗开得胜。
参议刘庞的观点牛弘很赞赏。
牛弘说,南下是近几年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开疆辟土,对帝国南方开发也是个推动。只是这等大事,也要多方考虑。要求帝国高层搜集相关信息,十天后再确定方案。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次大陆。宗教与种姓制度形成了那里的社会基本结构。那是与大汉帝国全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朔到雅利安人入侵后创立的吠陀文明(约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早期的吠陀信仰到中期逐渐演变为信仰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第七十一章 徐晃凯旋罗门教,抬高了婆罗门的地位。
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五等。最高等的是婆罗门。社会分工为教授吠陀经,司祭和接受奉献。
第二等是刹帝力。社会分工是战士和统治者,享有政治和军事权力,但没有宗教权力。
第三等是吠舍。社会分工是农人或牧人,生产食物,提供祭品。
第四等是首陀罗。首陀罗是没有人身zì yóu的,社会分工是提供各种服务。
第五等是贱民。贱民是没有姓氏的,有姓氏的人如果做了违背教义的大罪也可削夺姓氏沦为贱民。贱民专门做一些被认为是最下贱的工作。
上面两个是高等种姓,只是在政治和宗教权力上面作了分工。
宗教信仰就象一具无形的枷锁,强化了这种种姓制度。为了让下等种姓的人无冤无悔地为高等种姓的人服务,婆罗门教提出了一种转世轮回的学说。这一学说告诉你,你现在受苦买力是应该的,因为你出身在低等种姓家庭。想出头也很简单,只要你这一辈子服从命运的安排,不违背宗教信仰,那么下一辈子就会投胎到高等种姓家庭。
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印度教等,强调因果报应。如果你虔诚相信宗教,下一辈子就能得到好的报应,投胎到高种姓家庭。反之则降级。
如果你碰到一个吠陀种姓的人,你告诉他,征召他作战士,也可以享受食物。他会先摸一下你的额头,如果没发烧的话,他马上会把你送到jīng神病院去。因为你说的话是违背常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