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草圣岂能无好纸(2/2)
牛弘作为一个穿越者,今天到太尉家,就是想一赌张家双杰的书法风采。
太尉还没有下朝,张芝到弘农家中去了,只有太尉的小儿子张昶在太尉府中。见过礼后,牛弘对张昶说:
“小弟牛弘(大汉帝国只知皇帝姓刘名宏,这个名字没人知道),久闻太尉府二张书法俊秀,冒昧打扰,以求一观。”
张昶嘴里说着“过奖”,面对自己的粉丝,心里其实得意。
在交谈过程中,牛弘细细打量起这位书法名家来了。张昶三十岁的样子,一身儒生打扮,与洛阳的儒生没有什么两样。不象现代那些成为什么家的人,总喜欢把自己弄得很另类。看上去略显瘦弱,不象他父亲那样尽管儒雅,却不失威武。双目有神,人显得很jīng神。一阵寒喧过后,张昶就把牛弘领到了书房。
书房里有些凌乱,案台上文房四宝没有现代那样jīng致。上面三三两两的放着一些写好的书法作品。那一手字是绝对没话说的,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只是纸质太差,在牛弘眼中,比现代的报刊用纸都低一个档次。因为纸质粗糙,造成了一些笔画边缘不均匀的沁墨,影响了字体的整体效果。
只是在一幅帛纸上的书法,才真正展现了“今草”的神韵。只是这帛纸不象牛弘宫里用的帛纸,竟是灰sè的。
“帛纸不是白sè的吗,怎么张兄的帛纸是灰sè的?”牛弘不解地问。
“帛纸太贵,愚兄练字后浆洗再用,因颜sè不能脱尽,所以成了灰sè”,张昶解释道。
牛弘知道帛纸贵,不象自己在宫中,用多少都不计工本。张奂这些年都是高品秩官员,现在更是位列三公,连张家都用不起帛纸,可见造纸技术对帝国文化的制约。
“可惜了”,牛弘故作惊人之语。
“可惜什么?”张昶不解。
“可惜没有好纸,亏了张兄这一手好字。”
说得张昶笑了起来。
这时,太尉回来了。太概是门口张让已经跟太尉说了,所以太尉一回家就赶到书房向牛弘行礼。张昶一惊,不过反应也快,赶紧跟着父亲一起行礼。嘴里还说着:“不知陛下驾到,小生死罪”。
“是朕仰慕张兄的书法,冒昧前来。张兄何罪之有”。牛弘说的是实话。
“陛下过奖了。小生拙作,难入陛下法眼”。张昶嘴里说着,还是有点不安。
“太尉来的正好,朕有事找你商量”。牛弘赶紧转移话题。
来到厅堂坐下后,就对太尉说:“帝国无好纸,亏了太尉家两位国手一手好字。”
“谢陛下夸将”,尽管帝国还没有书法家一说,但张家作为书香门第,对两个儿子能写一手好字还是蛮得意的。
张奂心中明白造纸的重要意义。帝国自蔡伦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后,东莱人左伯还进一步作了改进,但总的来说,纸的质量还是不尽人意。书籍用字简练难懂,不是写书的人故作高深,实在是受书的载体的制约。试想,用白话文写一部书,一车竹简都写不完。
在牛弘的诱导下,太尉表示,张家要办一个造低作坊,造出更好的纸来。张昶更是跃跃yù试,表示亲自去弘农家中创办作坊,造出好纸来。
牛弘假分析纸质为名,把自己知道的现代造纸的一些知识告诉张昶。一是在古法造纸原料蒸煮后,建议用水力石磨把把原料磨碎。二是在打浆时改人工搅拌为水力带动的叶轮在槽中进行强力搅拌,通过水力切割把纸浆纤维进一步分解细化。三是在抄纸前纸浆中加入胶质。牛弘也不知道照自己说的能不能大大地改进纸的品质,但相信张昶这个对书法痴迷的人肯定会在造纸上投入全部智慧。
就这样,牛弘又把造纸这件大事交给张家去做了。作为一个书香门第,如果真能在造纸上有所树建,那将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