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亲征蒙古 第一百一十章:万历八年的诸多国事(1/2)
第三卷:亲征蒙古第一百一十章:万历八年的诸多国事
其实不止是设立使者馆这么简单,万历还想跟当地国家合作开凿运河,红海与地中海实在是太近了,这种名垂青史的事情,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做呢。
苏伊士运河一开,以后往返于亚欧的船只可以省去上万里的路程,只要运河控制在中国的手里,那么欧洲诸国就很难跟中国争夺印度洋、东南亚等地的海上利益。
讨论完世界地图后,万历又和利玛窦聊了很久,不过接下来大多是关于教会的事,万历答应利玛窦的要求,以后他可以留在京城常驻,传教的事,只要老百姓不反对,朝廷也不会反对的。传教士进行传教的方法,建议按照利玛窦的做法,由利玛窦节制中国境内的外国传教士,传教士们发展了信徒,建立了教会,准备盖教堂了,那么地由朝廷免费供给,每个省限一处,至于资金方面当然是传教士们自己搞定。
做为交换,传教士们必须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即传播西方知识,包括文化、科技、军事等,当他们行使这些职能的时候,就相当于朝廷的一个部门,录属工部,今后如果有明朝的年轻人喜欢西学,也可以加入他们。
利玛窦显然也对传播西方知识很感兴趣,对万历的想法十分赞成,很满足地告了退,回去忙他的传教事业了。
不久之后,去往菲律宾的使者回来了,原来。西班牙人在菲律宾也不过一千余人,西班牙人表示,当时并不知道明朝舰队只是路过,属于误伤,愿意赔偿损失,不过他们也说,发生事情的那个海域离菲律宾很近。为了和平着想,希望明朝军舰以后不要驶入那儿。
万历心中很清楚。早在一千多年前,南海就是中国地领土,菲律宾也一直是中国的属国,西班牙人所说的那个海域,就是今天的南海东部,不从那经过,岂不是要把广东水师和江南水师分隔开来?
这肯定是不行的。万历做了回复,首先表明南海一直是中国的领海,西班牙人既然在菲律宾,还有马来西亚等国常驻了,跟中国就算是邻居了,希望不要破坏和气,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中国地军舰。在南海、甚至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都应当能自由出入。
出乎意料的是,西班牙人很快就表示,尊重明朝地领土范围,他们不反对明朝舰队经过,但是经过南海时。希望能事先告知,以免误会。
南海事件就此告一段落。
万历七年九月,湖南全省、以及江西、安微部分地区已经连续五个月没有下雨了,在夏天发生干旱,对农作物的伤害是致命的。据报,当地的水库都已经枯竭了,万历不用想也知道,湖南的粮食肯定是颗粒无收了。
如果是以往,皇帝首先想到的事,无非就是赈灾。但是这一次不同。全国的以工代赈体系已经部署好了,当地地灾民。都可以得到一份工作,修筑一些平时没有精力修筑的公益设施,如果当地的水坝、城池、道路等都已经很完善了,也不要紧,朝廷还会把江南的丝织品原料、北方的棉花等运过去,让他们加工,而工钱,就是白花花的粮食。
明朝一向有在仓库囤积原料的做法,所以像棉花这些东西,各省义仓都有。
万历七年年底,朝鲜发生内乱。
这个年代的朝鲜,正处于李氏王朝时期最为黑暗腐败地时候。在他们的统治阶级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世袭的官僚贵族,称为勋旧派;另一派是地方中小地主出身的受过书院教育的新官僚,称为士林派。两派各自结党争权,互相倾轧,据说多达数万人被杀戳流放,政变不断,弄得民不聊生,国力大衰。
以上是锦衣卫的消息。不久之后,朝鲜国王地信柬就来了,说现在国内为了平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库严重亏空,又正值年关,没有办法,向明朝请求援助了。
万历批了三十万银子、十几万石粮食,还有大量的布匹、盐等,总价值是以往三年一次的朝鲜朝贡回礼的十倍。这些粮食现在对明朝来说并不算多少,但是对朝鲜来说就很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