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重生 > 第七十三章:恐怖的土地兼并

第七十三章:恐怖的土地兼并(1/2)

目录
好书推荐: 倾寻天籁 一夜倾城 重掌洪荒三界 凤皇 少林门徒 女神之耶路撒冷 无敌浪子 神雕惊雷 本宫不在线 修真之风流才子

()按照万历的估计,官兵一旦进入宁夏,叛军为求自保,一定会邀请蒙古沃儿都司部出兵相助,而蒙古人为了在明的即得利益,也一定会不遗余力,共同抗拒官兵。万历还曾一度担心宁夏会脱离明朝,或并入蒙古,或宣布duli,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庆王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恐怕不会甘心跟那些蒙古人同流合污,也许他们内部出了什么问题也说不定。

宁夏军中有李如松、麻贵等名将,料想不会出什么差错,万历也不再细想,他望着丹陛下的文武百官,说道:

“国以农为本,当年朕刚登基时的第一次早朝,就是论的这农田赋税,今天是本朝的第一千次早朝,千者,满数而归一,我们现在不妨也来论一论这国本,不知诸位爱卿对扶助农桑有何看法?”

“皇上,”申时行说道:“历来扶助农桑,不外乎是轻徭薄赋、遇灾免税,本朝开朝以来,推行一条鞭法,百姓负担已经减轻很多,隆庆六年的河南水灾、前年的长江水患,皇上都免了灾区一年的税银。如今四海生平,全国各地有六年不曾见到流民,与历朝历代相比,这扶助农桑,我们已经做的很好了。”

万历摇了摇头,说道:“申爱卿此言差矣,扶助农桑,岂只是轻徭薄赋这么简单,要想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ri子,如果单单是减赋免税,如何能办得到?朕以为,轻徭薄赋,不过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国之本在于农,农之本则在于田,这田亩二字,才是治本之道。”

“田亩?”申爱卿疑道:“皇上可是说清查田亩一事?”

“不是的。虽然我朝清查田亩,田亩总数比之嘉靖年间多出了十之七八,但是,这些多查出来的田亩,大都是土豪乡绅的,不过是增加了朝廷田赋而已,与百姓何干?朕以为,助农扶桑的根本之一,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百官听到“土地兼并”,都是面面相觑,没人出来说话。

“朕知道现在土地兼并已经积重难返,所以元年以来,朕一直是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因为只要百姓还能过的下去,他们就不会轻易卖掉祖宗留下来的土地。但是,一直靠朝廷减赋免税来过ri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诸位爱卿可曾想过,万一有一天,全国各省连绵遭灾,国库空虚,各地常平仓又存粮不足,那百姓该当如何?到了那个时候,难道要朕下令全国地主豪绅一律开仓放粮?”

“朕即位已经六年了,有心要未雨绸缪,解决掉这个土地的根本问题,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万历知道,土地兼并的现状,是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农民一旦遭遇天灾**,为了糊口,往往会卖掉自己的土地,沦为替地主耕种的佃农,从此命运就掌握在他人手中,除非他们起义****朝廷,否则再无翻身之ri,这就是封建制度下农民的悲哀。但是,若是要把土地兼并全都归咎于农民,恐怕并不恰当,实际上,更为恐怖的土地兼并,是发生在地主和士大夫之间。明朝的士大夫阶层有一项特权,就是可以少交税,品阶越高,税就交得越少,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地主豪绅竞相把自己的土地诡寄在士大夫名下,以图避税。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朝的徐阶,徐首辅罢官后,在应天竟有田产四十多万亩,这么多田,显然不是他祖先留下来的,海瑞任应天巡抚后,不顾徐阶对他有恩,毅然下令查抄他的田产,差点害得徐阶身败名裂。

为什么那么多人寒窗十年,就为了那一朝金榜题名?为什么都说士农工商,把“士”排在第一位?恐怕大都是因为这一点。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刚一发榜,就有人争着来送房送地,这真是“寒窗十年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现代人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却不知这句话放在古代更为合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