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只在旦夕(下)(2/2)
我皱眉道:“那为什么文若还力阻父皇登基?落得如此田地。”
荀或叹了一口气道:“孔明可还记得当初或来投奔来所说的话?”
我记起了当初荀或相投诸葛家时,我曾坦白问过他,心系汉室的他被曹cāo逼出曹家,是否又会成为诸葛家的隐患,当时荀或的回答是汉室已经为司马家和静心小筑所控制,他不愿为司马家或是静心小筑效力,所以才没去朝廷而到了诸葛家。但如今司马家和静心小筑已经公然成为了汉室的敌人,荀或为诸葛家效力最大的原因已经不复存在,莫非……
我猛地看向荀或,声音变得有些冰冷,道:“文若,莫非你还想着汉室能够复兴?虽然父皇现在念在旧情,仅仅是将你贬为庶民,但若是你真有此等想法,在大唐恐怕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救你了。”
“呵呵呵呵……”荀或轻轻笑了起来,“孔明你小看荀某了,现在天下大势早趋明朗,刘家汉室根本无力回天,或不是死忠不化之人,如今大唐境内之民富足远过其他之地,荀某对汉室早就死了心,反而对大唐充满了信心。之所以有了在登基大典上死谏唐皇那一幕,是因为荀某身为一个士人,就要做到言行如一,虽然心变了,但在天下士人面前还是要作出一个表率。”
荀或的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但我总觉得其中有那么几分荀或想刻意传达给我的其他意思,虽然出自陈留荀家的荀或三十年前就名扬天下,在天下士人中的声望极高,平rì中也是极其爱惜自己的名誉,但却也不必做得如此虚伪。
荀或在话后留得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令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于是我对荀或会意的一笑道:“恭喜文若即将晋任御史大夫。”
“孔明果然天资聪颖,或略略一暗示,就能猜到。御史大夫位居正二品,掌握弹劾纠察官员,凡正四品以下官员,甚至可直接革职查办,先斩后奏,其权力不可谓不大。若能胜任此位的官员必须士天下人都信得过的,所以或才演了那么一出苦肉计,换得士人的尊重。待得兖州的战事结束,或就正式上任了。”荀或道。
想不到就连荀或这般闻名的清流,在这政治的核心待久了,也会耍起了心计。荀或是前任的尚书令,在尚书台的上百位官员中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我在继任尚书令后,虽然也安插了几个心腹,但毕竟时rì尚短,对于尚书台的影响力还是比不上荀或。
我此行悦己草庐的根本目的,本就是想借助来探望这位困境中的大儒,来提高自己在尚书台群官中的声望,令这些官员们归心,如今的目的已经达到,更是得知了在父王登基那天便一直空缺的御史大夫这个重要职位的内定人选,心中大感满意,从荀或面前的案上拿起了那本《孟德新书》,随意的聊起了其他话题道:“当初文若是被孟德公逼到了诸葛家,如今却还捧着这本书读得津津有味,这份肚量亮自愧不如呀。”
“孟德公虽有些心胸狭隘,但的确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这本书包含了孟德公毕生的军事心得,或读了后着实是受益匪浅呀。如今孟德公尸骨已寒,过去的那些事情,或早已经不记得了,剩下的就只是对孟德公的钦佩。”荀或抿了一口茶道。
“文若不担心陈留荀家吗?”我问道。
荀或抬手微微抚摸着自己的胡须,道:“荀家自chūn秋起传递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说句不敬的话,比诸葛家的历史还要悠久,在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变迁,仍然存在,自是有其中的道理。几年前公达带领荀家重投汉室,将家族的名誉待到了最高点,如今家族中自然会有审时度势的明智之士,引导家族的走向的,再说,我们的夜鹰也不是吃闲饭的。”
荀或的话在我的心中引起了一惊,夜鹰早在三年前就悄悄联系了朝廷的不少官员,打入了许都内部,其中以陈群为首的陈家更是在许都城为了公然的亲诸葛派,让汉帝刘协和司马家也无可奈何,毕竟他们担不起杀贤的罪名,在荀家其实也有些人在悄悄的与诸葛家暗曲偷欢,这些都是来自夜鹰内部的机密,除了剑枫和我外,便只有父皇和二叔清楚,没想到现在连荀或都知道,看来父皇对于荀或的确是推心置腹到了一定程度。
之后我又和荀或聊了足足有半个时辰,在起身告辞踏出院门前,荀或在身后又说了一句话:“孔明,陛下现在最期望的,就是国家的稳定。”
我身形一滞,心知前几天父皇来到此处,定是在和荀或商量国策,在父皇几天前点醒我后,这次又借了荀或的口再次敲打我,只怕父皇是真的心忧盯上了我这所谓二公子党的动作,心中暗笑,我不有动作,大哥和三弟自然也会有所行动的,遂高声道:“文若,请转告父皇,亮不会主动挑起争端1说完,我便离开了悦己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