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刻艺术简介(可不看)二(2/2)
明朝(1368—1644)最初建都安南,后来迁至běi jīng。明代统治者起先是本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原则推翻元朝统治的,所以它的文化艺术特点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rì趋世俗化、民间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声,虽然在敦煌等大型历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已不能为雕塑史一提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远离人群的石窟艺术为寺庙艺术所替代,尤其是私人祠堂的兴起,几乎使石窟开凿在明、清两代走向绝迹。山西为我国明代地表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平遥双林寺便是其中之一。双林寺的历史较为古老,元明“中都寺”,至宋改名。现存明代造像一千余身,最有代表xìng的是金刚力士像、渡海观音向、罗汉像,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供养人造像写实能力极高,充分表达了人物xìng格和jīng神状态。明代造像材料以泥塑为主,běi jīng的区也有众多寺、庙、宫、阁内保留有塑像,据记载,有许多塑像直到“*”前还保存完好,后来遭到人为毁坏,实在是件憾事。
十三陵现在已成为běi jīng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昌平县境内,它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设在南京,而成祖朱棣加害于执政只有四年的朱允炆,使其死无葬身之地,这位第二代皇帝惠帝,比最后一位(第十六位)崇祯皇帝更惨;还有一位景帝(第七代)朱祁钰亦无陵墓。
十三陵以成祖长陵为中心线排列的雕塑群与孝陵一致,但与前代有所不同,计有独角兽2对、石狮2对、华表2对、石马及石人物6对、石虎4对、石羊4对、官吏2对、伺臣28对,这条神道现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十二座墓陵没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设牌坊、宫门、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体积上大于孝陵,从总体风格上看,虽有比较jīng细的技术处理,但与前代比较起来,缺乏艺术活力,有概念化的倾向。
明代第陵的雕刻群还设置在安徽、江苏泗洪、江苏南京、běi jīng、湖北等地,一为光宗耀祖、一为安定各地人心,太祖之孝陵设置在南京钟山,非前代“以山为坟”而是“依山为陵”。孝陵规模宏大,布局独特,清时被整修过,略逊sè一些。这座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陵墓至现在尚存石雕18对,体积比较庞大,形象概括、简练,可称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
明代的墓俑雕塑比前代要多,其中主要制作材料为木或陶。木俑不易保存,所以后人发掘所得的木雕大多损朽,严重丧失其艺术价值。而陶塑的保存则比较完整,除非人为损坏,一般都能从中体察其原貌。河北省阜城县嘉靖明墓比较有代表xìng,除陶质俑人外,还有体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居室、厨房等;另一处明时期墓俑,为西安五十年代所发现,其雕塑风格真实生动,反映了当时rì常生活中的形象。此外,在江西、上海等地的明墓中,也有大量墓俑被发现。
明代建筑至今尚有许多得以留存,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以砖、石、木、陶等材料制成的装饰雕刻构件。这种以装饰为目的的雕刻艺术遍布全国各地,广泛存在于宫殿、庙宇、祠堂、园林建筑以及民间住宅等建筑上。其雕刻内容依据建筑的功能不同而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案、吉祥图案等等,大多雕制jīng细、sè彩亮丽。如明十三陵前的石质牌楼,就是以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等手法组合而成,艺术效果较好。
清代的国号在明代崇祯九年(1636)就已经确立了,由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后金国“的基础上稳固和发展起来。满清zhèng fǔ在入关以前就于明崇祯七年(1634)、清崇德八年(1643),在沈阳建造了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福陵以及皇太极的昭陵。沈阳已被称为“圣经”,昭陵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至顺治八年(1651)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嘉庆历朝又进行了改扩建,成为一座积累式建筑群。昭陵周围有六座下马背,以轻纱石材建成,碑身上、下都有“如意纹”浮雕为装饰;位于正红门前的石牌坊为仿木结构雕刻,集圆雕、浮雕、镂雕、透雕为一体,刀法粗犷;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着华表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种在陵墓前陈列的雕塑群亦被称为“石象生”,秦汉时期开始建制。北陵前的雕塑群下均设台座,这种“须弥座”上装饰有卷草纹浮雕,而在此之前的石雕群像下大部分不设底座。石雕祭台也是在前代陵墓雕刻中所没有的,祭台侧面饰由“佛八宝”、“暗八仙”等浮雕图案,有一定的喻义。祭台台面上设有石雕的香炉、香瓶、烛台,共五件。在清代,这种陵墓祭台不可移动。据说地宫的入口一般都设在祭台下面。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雕塑制作比较粗糙,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石质较疏松,至今也就四百年,但风化痕迹已很明显。造型上于秦汉雕塑不能同rì而语,前世的体量感和jīng神气质已荡然无存。
顺治入关以后,帝王陵墓分别建在河北的遵化和易县,亦称“东陵”和“西陵”。东陵主要葬有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这五位皇帝,另外还有孝庄皇后、慈禧太后等几人的陵墓。这一组皇帝陵墓在整个布局上参照了明十三陵的样式,不同的是,清东陵的每一组陵墓前都有各自dú lì的石雕仪仗。它们分别是石兽十二对、石人六对,共十八对,有的要略减些。“西陵”葬有四个皇帝,分别是雍正(泰陵)、嘉庆(昌陵)、到光(穆陵)光绪(崇陵)。这其中除了慕陵地表建筑比较考究以外,其它陵墓则无艺术xìng可言。
在整个中国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经是尾声了。清代后期,中国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而元气已尽的封建统治者软弱无能,终致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现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以模仿、因袭为主,少有新的创造。一个时期的办学之风,又使许多寺庙被毁掉雕像,改造成教室,只顾及一面而失去另一面—使大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寺庙雕塑艺术惨遭毁灭。
从数量上看,清代的寺庙造像十分发达。雕塑风格受到绘画的影响,风格趋向纤细、概念、世俗。较有名的,一是昆明筇竹寺,内有形神各异的彩塑五百罗汉,以写实xìng较强而著称。筇竹寺所为“五百罗汉”石有雕像68尊,设置在大雄宝殿,动态各异、形象突出,但排列组合在一起,又有很好的整体感,据说当年塑造这些罗汉时,作者把寺庙周边的村民形象用到了雕塑作品中。筇竹寺中的天台菜阁还有16尊,梵音阁中有16尊,这些雕塑是整个清代的佳作。二是běi jīng雍和宫里的佛教造像,雍和宫原是雍正皇帝的宫殿之一,塑造了大量佛像,其中最壮观的是一尊18米高的木雕弥勒佛。三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里的一些造像,清代风格较为明显,其中高0余米的千手千眼佛像最为著名。此外,清代寺庙造像至今保存完好、有比较明显艺术风格的雕塑集中地,分别在甘肃、xī zàng、内蒙、胡北等地,其造型特点更加世俗化。从技术上比较,此时的雕塑艺术更加jīng细,但jīng神气质去远逊于前代。
清代流行以纸扎明器送葬,所以尽管清代距今很近,但出土文物中却少见墓俑。在也一点上,清代沿用凝固了明史习俗,可偶尔仍有一些例证能说明清代还保留了一些俑葬的现象。如广东总兵吴六奇的墓葬里就发掘出雕塑jīng巧的陶俑,有男女仆人、官吏、乐手等等。
清代的城市工商经济进一步纵向繁荣,手工业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工艺xìng雕塑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宫廷设立专门机构,督促、组织生产,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属铸造等艺术门类都有一些优秀闻世,并出现了我很多优秀的雕刻名家。有其是以贵重原材料雕刻的小型作品,如象牙、翡翠、水晶、玉石等等,受到了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普遍喜爱。如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是此类作品中比较有代表xìng的意见,据说是工匠们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再如流传至今的“象牙绣球”,使雕刻技能方面几乎达到了极致,与“微调”一样,都被称为“绝技”。木雕、竹雕方面自明代就人才辈出,代表人物为“嘉定三朱”,即朱鹤、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的记忆在当时就很著名,清代更是涌现出一些名手,所雕刻的人物、花鸟等题材,五一不jīng;瓷塑以福建德化、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窑址的作品为最好,其中德化窑出产的佛像jīng制、传神,被海内外雕塑界所看重;民间广泛流行的泥玩具也是雕塑艺术的一个分支,向“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戏曲人物泥塑”、山西、山东一带的“面塑”,都比较有代表xìng,如天津“泥人张”世家,从清代起就已形成独特的风格,根据市场需求,在技术上、产量上都不断提高,一直延续至今。
清代的建筑由于地域不同,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其装饰xìng的构件以石、砖、木为主,专食部位广泛置于屋脊、房沿、墙体、门扇、窗隔、樑架、斗拱、栏杆、台做等等地方,乾隆以后,建筑装饰被大量使用,逐步走向繁琐,与建筑的实际功能相分离。如广东cháo州的一个建于道观年间的祠堂和广州陈氏书院,在多种地方用镂雕、浮雕等技法进行装饰,尽管复杂,其缺少生气。再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那种体积不小的铜铸鎏金狮子,制作jīng细,但看似威武,却没有多少力量感。
广东cháo汕一带的民间雕刻比较发达,其特点为复杂、层次多,而且喜欢在雕塑完成后漆油贴金。这种复杂的木雕形式也被运用到家具制作上,繁杂多变、琐碎细腻,形成清式南方家具的一种风格。浙江东阳的木雕艺术兴于明代,而清代的当地富豪们更是以细致的建筑装饰引以夸耀,使木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
清代的石雕艺术也有其独特风格,如寿山石雕、青田石雕、ju花石雕等等。这些特sè各异的动物、植物、人物故事等等。
清代得以留名的雕塑家较多,如前文提到的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的作者是黎广修,再如供职于宫廷的竹雕家封锡禄、沈尔望、周颢等人。还有如天津“泥人张”一家,以张万全开始出名,为了塑造戏曲人物的典型形象,他常进戏院观摩。如此等等,但大量默默无闻的民间雕塑艺人还是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从总体上看,清代雕塑没有太大发展,但工艺雕塑却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形成了一个新的雕塑形式,民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我国的雕塑艺术,自二十世纪以后,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造型艺术家开始产生,而不再由工匠来完成雕塑艺术创作。但是,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革命兴起导致旧制度崩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使艺术事业的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雕塑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雕塑家,如滑田友、王朝闻、刘开渠等等。“*”时期的雕塑艺术也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具有显著的政治特点,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纪念xìng雕塑,带有一定的典型xìng、概念化和程式化的美学意志。泥塑《收租院》、《农奴愤》可以说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两大奇迹,其艺术手法都采用传统的泥塑,以类似于舞台造型的叙事xìng场面,体现了为旧中国的农民和农奴的苦难遭遇,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由众多优秀的雕塑家共同完成。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基本上保持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在技术继承了传统“泥菩萨”的作法,制作jīng细,而其整体xìng较强,具有完整的故事xìng。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开放,西方的雕塑艺术体系被全面纳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从观念上、技术上,基本上打破了本民族的传统程式,只有一小部分传统意识还在民间延续。尽管从整个“大美术”这个概念上观察,造型艺术的确是“立交桥式”的多向发展结构,但仅从雕塑这个艺术门类来看,民族的、传统的雕塑艺术特sè几乎荡然无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