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雉河集英雄聚义,张洛行高擎义旗(1/2)
满纸悲愤写不尽,一腔怒焰胸中燃;
终生不眠道不完,自古神州多苦难。
分封世袭多弊端,兴盛衰败频轮番;
古木参天叶茂盛,贪腐蛀蚀国难安。
话说中国历史,较远的从夏、商、周开始,较近的直至元、明、清止,无论是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还是汉代以后的世袭制,当权者都是想使自己的统治维持长久,永居自己在中国的霸主地位,继子荫孙,代代相传,直到永远。可是后来的承继者,或骄奢yín逸,生活糜烂;或胸无大志,只知挥霍享受,不思奉献和进取,金迷纸醉,腐化堕落,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乎民怨沸腾,人心向背,犹如等待爆发的火山,一朝冲破地壳,炽热的岩浆便喷涌而出,把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老儿,烤焦烧死!稍稍懂得中国历史的人,便不难背诵出从夏、商、周以来,社会兴衰更替的悲惨经历。夏朝的禹创立夏朝,传至帝履癸(即夏桀王),历经九百余年;商汤王创立商朝(也叫作殷朝),传至帝辛(即商纣王),历经五百余年;周武王姬发打败殷朝,灭掉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历经三百二十九年,最后也毁在了周幽王宫渥手中。这些朝代自兴盛到衰亡,其原因可谓多矣,但归咎到一点,不外乎“**”二字。此后自chūn秋一直到清朝,其灭亡的原因也逃不出这“**”二字的规律。因此著者论曰,切莫小视这“**”二字,它就像瘟疫一般,倘若染疾于身,无论你是高官也好,胥吏也罢,即使是平头百姓,一旦病魔缠身,它也会敲骨吸髓,将你吸干榨尽,使人不得善终。
咱们这部书说得是清朝末年的故事。据说清太祖**哈赤早有推翻朱明,而取而代之的“雄心”,只是在与明将袁崇焕作战时,被巨炮击中而不幸中弹殒命,其推翻明朝的重任,就落在了其四贝勒皇太极的肩上,最后借用了李自成的力量,在汉jiān吴三桂的引领下,一举攻入了běi jīng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清王朝,从第一代皇帝清世祖福临(即顺治)到最后一代皇帝溥仪(即宣统),传位十帝,历经二百六十七年,传到慈溪、光绪之时,亦是步履蹒跚,大厦将倾了。最后苟延残喘到儿皇帝溥仪,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便也“寿终正寝”了。
话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士民相聚,有的拜幅,有的拜捻,如雨后chūn笋,rì益壮大,在淮、徐之间,有一聚而为捻者,捻纸染指,因而谓之为“捻”,继而发展成军,名曰“捻军”。但若究其根源,无人可详知。咸丰元年(即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揭竿起义,名曰“太平天国”,众皆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公然向清廷宣战。各地反清浪cháo也犹如烈火炽燃,农民纷纷起而响应,须臾之间,在淮河两岸,中原大地,就像火山喷发一般,使清廷疲于应付,不可终rì;地方官吏如热锅上的蚂蚁,感到自己的末rì就要来临,陷入极度焦虑、寝食难安的境地。中国自古就有时势造英雄之说,在淮河北岸的大地上、涡河东岸雉河集十二里处,有一个不算太大的村庄——张老家,竟酝生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他的名字就叫张洛行!
张洛行出生在一户家境殷实的农民之家,父亲名曰张慰祖,共有兄弟四人,长曰问行,早年夭逝;次曰敏行,后随洛行从捻,由于张敏行英勇善战,人送绰号“张闯王”;张洛行排行老三。还有一个老四,比张洛行年小十多岁,名曰张易。据民间传说,张洛行母亲在妊娠期间,家中数次发现蛇异,时常发现鸡、鸭、猫、狗、猪等小动物被蛇吞噬的奇异现象。忽有一rì,风雨交加,天气晦暝,宅院内一棵二人环抱的空心大柳树,被雷电劈作两半,一条大蛇遭雷击而毙命,恰在此时,张洛行呱呱坠地,产房内有一种奇异的硫磺气香味;洛行母亲迷信,以为这是吉祥之兆,因此给张洛行取rǔ名曰“香儿”。香儿既长大chéng rén,善谋好勇,四乡少年皆喜欢依附在他的周围,尊之为小头领,路见不平之事,便一涌向前,群力相助,因此深受乡人拥戴,张洛行一时名声大噪。
张洛行成年之后,xìng刚胆烈,乐于行德积善,路遇不平,总是挺身而出,出手相助,因此成为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像再世的秦叔宝一样的人物。后因家道中落,只好靠贩卖私盐勉强度rì。适值太平天国揭竿而起,各地反清义士纷纷起而响应,众青年相聚于张洛行周围,摩拳擦掌,义愤填膺,表示对**官府的不满,众人对张洛行说:“现在的朝廷,像秋后熟透的烂柿子,已是无药可救,于其听之任之,成为清廷的殉葬品,相伴而终,我等不如学洪秀全的样子,举起造反大旗,也反了吧!”张洛行对众人说:“造反是要被砍头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再说一旦打出反清旗帜,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撇家抛业,家中老幼怎么办,我等向何处去,许多问题都得考虑周全,不可盲目行事。”众人齐声说:“张大哥,我等一切听从你的指挥,你说怎么办俺就怎么办!”
原来,在清朝咸丰五年(即1855年)以前,涡阳并未设立县治,属亳州蒙城县管辖。由于地幅宽广,圩寨众多,为防土匪,各村皆挖土筑墙,统称为“圩”,有的圩主权利过大,往往倚势抗官,他们党羽众多,凭势横行乡里,寻仇焚杀,挑衅斗殴,以至酿成巨患。朝廷命官认为,皆因官府鞭长莫及,疏于管理,方至于此。最初提出设立涡阳县治的人,是清军都统富明阿。富明阿向朝廷奏言:皖北地区圩寨众多,练总权力过大,他们常倚势与官府对抗,rì积月累,徒党人多势横,寻仇焚杀,如苗沛霖之酿成巨患。宜扫平各圩,使其无负固之所,削除练总权力,使团练不敢抗官。后经唐训方与曾国藩再次上奏:“前抚臣仿坚壁清野法,使民筑土为圩,修兵器以自卫。既而甃(zhou)砖石,增雉堞,限重濠,坚如城郭,各立圩主,抗钱粮,擅生杀,州县官禁令不行。今宜平毁圩砦,革圩主名目,不得敛费抽丁,设局谳(yan)事,事权一归有司。至皖北地方辽阔,应添设重镇及改移增置州县,……於是设涡阳县及龙山营”之议始于此。此其为题外之话,就不必多说。
于是,张洛行聚众于雉河集山西会馆,祭旗起事。这山西会馆是个什么去处?原来是早年由山西商贾集资修建,位于县城西北隅,面北向南,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庞大,气势非凡,门楣上方有石刻“山西会馆”四字,笔法遒劲,刚劲有力,彰显出淮北人的豪爽气魄。到达山西会馆的人,来自四面八方,都是各地反清义士,大家齐聚一堂,商讨成立军队和领导人员的分布等事宜。经过三天讨论,业已确定下来。会议确定以五sè旗为军队的号令标志,军队即命名为“捻军”,旗分红、黄、蓝、白、黑五sè,五sè旗下又有镶边五旗,以资曲分,并有利于领导。
捻军各旗及旗主如下:
张洛行领黄旗,为黄旗总旗主,所统领之军队暂住张家集,辖员有张敏行、张宗禹、张清、张五孩、张宗道、张宗先、张广、张营;皆系张氏家族之人。
姜台凌、程大道领白旗,为白旗总目,所统之军队暂住江老家,辖员有孙葵心等;
龚德,亦名龚德树,别号龚瞎子,领白旗镶边旗,为白旗镶边旗旗主,并兼捻军军师之职,所统军队暂住宫记寺;
韩奇峰、刘金鼎、刘天福领蓝旗,各为蓝旗总目,活动地区暂在蒙城、草寺村、顺河集等处,所领刘天祥等;
王万一领黑旗,为黑旗总目,暂住龙山集及河南商丘等处,所领宋喜元等;
葛chūn,领蓝旗黑边旗;杨瑞英领蓝旗白边旗;王大伟领红旗蓝边旗;邹焕林领红旗红边旗;周名甲领红旗黑边旗;侯士伟领红旗黄边旗;盛见如领白旗蓝边旗;
张慎徳、张慎聪、张振江亦领黄旗,军驻曹市集、张单楼;
罗克有领黑旗,为黑旗总目,辖员有张朝捷、苏添福、赵浩然、李家英、杨兴泰等人,军驻大罗家、永城、张家桥等处;
赵凤珠领红旗,为红旗总目;李鹤岭,外号三老鹤,领红旗白边旗,军驻牛坑李庄;周怀林,别号周万,领红旗黄边旗,军驻周家楼;田延,领红旗黑边旗,军驻永城;
李允,外号大肚子,领蓝旗,为蓝旗总目,军驻蒙城,辖员有刘天台等;雷彦,领小花旗,军驻亳州;李廷彦,领大花旗,军驻亳州;王冠三,领黑旗,军驻商丘;张龙,领蓝旗黑边旗;葛树彬,领白旗蓝边旗;王怀义,领白旗黑边旗;邓作仁,领黑旗红边旗;李如梅,领黑旗白边旗;相玉山,领黄旗红边旗;尹自兴,领黄旗白边旗。
会盟甫定,正在各旗主刚要离开会盟之地时,忽有探子来报:“诸位旗主,大事不好了,大家赶快离开此地吧!由蒙城官府走狗李南华通风报信,胜保带领五百清兵正向涡阳飞奔而来,慢了就走不脱了!”张洛行立即吩咐:“大家不要惊慌,时间还来得及,各旗主按次序离开涡阳,集合自己的队伍,听从统一调动,选择有利时机,给胜保老贼点颜sè看看!”于是,各旗主有秩序地撤出涡阳县雉河集,匆匆赶往自己的驻地去了。
胜保是怎么得到会盟的信息的呢?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个几百人聚会的大行动,必然会引起某些人的注意。
真是无巧不成书。在蒙城城东有一个村庄叫做李圩子,村中有一家李姓大户,户主名曰李南华。提起这李南华,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依仗家中富庶,又有官府给他撑腰,是一个为富不仁的大财主,他充当官府的鹰犬,勾结贪官污吏,欺压良善,穷苦百姓人人都将他恨之入骨。他的一家亲戚就在雉河集街上,就在各首领会盟的第一天,李南华正巧有事到他的亲戚家,路过山西会馆门前时,见有不少人出出进进,凭他鹰犬般的嗅觉,他隐隐嗅出一丝不祥的气味,他到达亲戚家中,有意安排一个七八岁的儿童,又如此这般地叮嘱一番,叫这个孩子混入山西会馆,帮他探听消息。因为会场也有一定戒备,生人也是很难混入的,只有孩子是最好人选。盟主们都忙着商量大事,谁也没把一个rǔ臭未干的孩童放在心上,就是这么一点疏忽,几乎酿成大祸。这孩子太小,无法听懂大人们在说些什么,回到家中,只是只言片语地对李南华学说:“他们说,要推翻什么清妖什么的,还说要马上攻打永城呢。”李南华是何许人,不必多说,他就早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事不宜迟,他马上告别了亲戚,说家中还有急事,要赶忙赶回蒙城。其实,他并没有回蒙城,而是骑着快马,一直向宿州飞奔而去。
李南华马不停蹄,一百多里的路程,快马加鞭,不到两个时辰就赶到了。到得胜保府上,因为不是第一次交往,把门人也未加盘查,即放李南华进入。李南华见到胜保,先施跪拜礼,然后起身,还气喘未定,就对胜保说:“大人!大事不好,有人要造反了!”胜保一听此话,吓得浑身一激灵,打了一个冷战,赶忙问道:“南华,快快道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有下人给李南华搬过一把椅子,胜保示意让李南华坐下。李南华未等屁股坐稳,就将雉河集有人在山西会馆聚会、要聚众造反的事说了一遍。胜保闻听此事,也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正在踌躇之时,忽听李南华说道:“大人,十万火急,不能迟疑,你赶快调拨人马,由我亲自带领,赶紧将这帮反贼捉拿归案,若是去晚了,恐怕他们就散会逃走了!”胜保为难地说:“我何尝不知道事情的紧急?只是前天接萧县知县杨韫(yun)续禀报,有莠民周大富、徐千爱啸聚近百人劫持县衙,大部分兵马都已派到萧县去了,宿州城中现有兵弁不到百人,怎能与张洛行他们抗衡?要先将萧县兵马调回,方能应付得了雉河集的反乱事件么!”
他们的谈话内容,不经意间被隔壁房间内的刘三姑听见。这才又引出了一段使人倍感离奇的插曲。
这刘三姑,本是怀远县一家卖烧饼的人刘姓的长女,是捻军一个小首领张龙的亲表妹。刘三姑天生丽质,容貌娇好,靠了一张做生意的巧嘴,能说会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怀远街上很受世人喜爱。有一天,胜保到怀远巡视,乘轿从一个烧饼摊前路过,从轿帘缝隙中无意之中看见了刘三姑,不觉浑身为之一颤,他赶忙命轿夫停轿,从轿子中走出,直奔烧饼摊前。刘三姑父亲见有一个大官走到跟前,身边还有众多扈从跟随,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正准备躲逸,不想胜保首先搭话道:“掌柜的,生意兴隆啊,”刘掌柜见来人似乎并无恶意,便止住脚步,傻傻的看着胜保。只见胜保又对站在一旁的刘三姑问道:“姑娘年长几何?是否婚嫁?”
刘三姑从未见过如此大官,心中早已十分慌乱,答非所问的回答:“大人,您吃烧饼!”胜保走到三姑近前,伸手去摸三姑的脸蛋,不怀好意的yín笑道:“我胜保看到这漂亮的小脸蛋,就是三天不吃不喝,也不会饿的,还吃什么烧饼!”三姑这才明白,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原来就是名冠淮北的宿州知府胜保啊。心想,不知这个瘟神到底要做什么?心中升起一丝不祥之兆。
三姑一甩脸,没好气的嗔怒道:“大人,请您自重些!我们可是正经的生意人,不是下三滥!”一个随从走向前,拔出佩刀威胁道:“你耍得哪门子派头!这是宿州府的胜保大人,摸摸你的脸,这是高抬你,就是娶你……”他本来想说“就是娶你做小妾,还不是你的福分!”可还没等他把话说出口,即被胜保呵止:“大胆!不得对姑娘无礼!”胜保撩起官服,坐在烧饼摊旁一张长条凳子上。和善地对刘三姑和她的父亲说:“你们不必多疑,更不必害怕,这姑娘可能与我有缘,初次见面,就讨人喜欢。姑娘叫什么名字,你可愿意做我的干女儿?”
三姑父亲听胜保如此说,感到真是喜从天降,便噗通一声跪在胜保面前,不停给胜保叩头,口中不住地说:“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若受到胜大人怜爱,也是咱全家前世的造化了!多谢胜大人抬爱!”一连说了好几遍。说完,一手将刘三姑拉过,让女儿给胜保叩头:“傻孩子!还不快感谢胜大人的恩德,给干爹磕头哇!”就这样,刘三姑就给胜保做了干女儿,从此她们一家也从怀远搬到了宿州城,名义上是卖烧饼,当人们知道她们与胜保的关系后,谁还不抬举她们几分?刘三姑从此出入胜保府院,就像出入自己的家门一样方便。
但是,刘三姑没有将自己与张龙是表兄妹的事告诉胜保,因为她知道,张龙是张洛行的人,是捻军的一个小头领,一旦胜保知道了他们这层关系,胜保会怎样对待他们呢?那肯定是会被杀头的。事实上刘三姑也早已加入了捻军的反清组织,当张洛行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就将计就计,有意安排刘三姑做胜保身边的“暗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卧底,随时打探清zhèng fǔ的动向,一有重要情况就及时通报给捻军。今天当刘三姑听到胜保与李南华的谈话后,止不住吓出了一身冷汗。她迅速借故走出胜府,将此一重要情报迅速告知其他宿州暗窺,将胜保将要发兵包剿雉河集的信息,提前通达于张洛行,会盟人员这才得以迅速撤退,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当胜保大军由萧县调回再到达雉河集时,山西会馆早已是人去屋空,哪里还有张洛行等人的影子?李南华气得嗷嗷直叫,还被胜保大骂了一顿。这也难怪,奴才们不都是心甘情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rì子么?
说实在话,胜保也算是个正人君子,他真是被刘三姑的美貌所打动,好像面对一幅美妙绝伦的仕女画,供自己欣赏而已,他无意去毁掉这幅画。与许多人一样,爱美也是人的本xìng之一。他真的把刘三姑当作了自己的女儿一般。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没有血缘亲情的父女关系。这在清朝要员中亦实属鲜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