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毒蛙类的资料(1/2)
箭毒蛙
箭毒蛙(arrow-poisonfrog)——世界上最毒的两栖动物
基本介绍
亦称毒标枪蛙(poisondartfrog)或毒箭蛙(poisonarrowfrog)。枝毒蛙属(dendrobates)的箭毒蛙josepht.collins,museumofnaturalhistory,universityofkansas
美洲热带地区sè彩鲜豔的毒蛙,其皮肤分泌物有些被南美洲部落用来涂抹在矛或箭的尖端。
体型小,通常长仅1#8764;5公分(0.5#8764;2吋),但非常显眼,颜sè为黑与豔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栖居地面或靠近地面,全部属於毒蛙科(dendrobatidae),但并非所有170种都有毒。
箭毒蛙具有某些最强的毒素。这种两生类身体各处散布的毒腺会产生一些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物碱。最毒的种类是哥伦比亚豔黄sè的phyllobatesterribilis(叶毒蛙属),仅仅接触就能伤人。毒素能被未破的皮肤吸收,导致严重的过敏。当地人民并不杀死这种蛙来提炼毒素,而只是把吹箭枪的矛头刮过蛙背,然後放走它。
其他箭毒蛙就没有那麼幸运了。哥伦比亚几个部落利用各种不同的箭毒蛙来提供毒素,以涂抹在吹箭枪的矛头。乔科人(choco)把尖锐的木棒插入蛙嘴,直到蛙释出一种有毒生物碱的泡沫为止。一只箭毒蛙能够提供50支矛浸泡所需的毒素,有效期限一年。显然有毒的亮丽颜sè使这些蛙能在白昼大胆捕猎,摄食蚂蚁、白蚁和住在热带雨林枯枝落叶层的其他小型生物。它们全年繁殖。蛙在地面产下果酱般的卵团,由双亲之一守卫,或回来观看并经常将之弄湿。新孵出的蝌蚪由双亲之一背往适合的水坑、树洞或凤梨科植物。有生存能力後,某些树蛙能够活到15岁。
箭毒蛙科有6~8属130~170种,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poisondartfrog,poisonarrowfrog)毫无疑问是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蛙类,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属于世界上毒xing最大的动物之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鲜艳的jing戒sè,是蛙中最漂亮的成员。箭毒蛙科的成员并非全部有毒和sè彩鲜艳,有毒的成员彼此之间的毒xing也有差异,其中毒xing大的种类一只所具有的毒素就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箭毒蛙多数体型很小,最小的仅1.5厘米,但也有少数成员可以达到6厘米。
许多箭毒蛙的表皮颜sè鲜亮,多半带有红sè、黄sè或黑sè的斑纹。这些颜sè在动物界常被用作一种动物向其他动物发出的jing告:它们是不宜吃的。这些颜sè使箭毒蛙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它们不需要躲避敌人,因为攻击者不敢接近它们。最致命的毒素来自于南美的哥伦比亚产的科可蛙,只需0.0003克就足以毒死一个人。
外形特征
]
箭毒蛙是一种个体很小的蛙类,它的整个体躯也不超过五厘米,也就是说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大,可是它在背上藏着的毒液,足可以使任何动物活活毙命。箭毒蛙的皮肤内有许多腺体,它分泌出的剧毒粘液,既可润滑皮肤,又能保护自己。箭毒蛙的毒xing非常强,冠于一切蛙毒之上。取其毒液一克的十万分之一即可毒死一个人;五百万分之一克,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任何动物只要去吃它,只要舌头粘上一点毒液,就会中毒,以致死亡。
地理分布
]
箭毒蛙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智利等热带雨林中,通身鲜明多彩,四肢布满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耀眼和突出。举目四望,它似乎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又像jing告来犯的敌人。除了人类外,箭毒蛙几乎再没有别的敌人。
雄xing育幼
箭毒蛙有特殊的雄xing育幼行为,这种蛙的雌xing成体比雄xing成体大,但却不哺育后代。雌雄的交配常发生在栖生于倒木上的风梨科植物附近,这不是箭毒蛙欣赏花的美丽,而是因为这些植物轮生的叶片构造出一个小“池塘”,为蛙卵提供了发育的场所。雌雄交配,雌蛙将卵产在积水处后便悄然离去,只有雄xing耐心地照料后代。卵一旦发育成蝌蚪,雄蛙便将蝌蚪分别背到不同的有适量积水的地方,因为蝌蚪是肉食xing的,两个蝌蚪在一起会自相残杀。
箭毒蛙的剧毒物质为什么能见血封喉呢?
人们作了一系列复杂的研究之后才知道,这种蛙毒物质能够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其主要作用形式是:阻碍动物体内的离子交换,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这样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不过,箭毒蛙的毒液只能通过人的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手指划破,毒液至多只能引起手指皮疹,而不会致人死命。聪明的印第安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以避免中毒。
印第安人很早以前,就利用箭毒蛙的毒汁去涂抹它们的箭头和标枪。他们用锋利的针把蛙刺死,然后放在火上烘,当蛙被烘热时,毒汁就从腺体中渗析出来。这时他们就拿箭在蛙体上来回摩擦,毒箭就制成。用一只箭毒蛙的毒汁,可以涂抹五十支镖、箭,用这样的毒箭去shè野兽,可以使猎物立即死亡。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文明人”闯入箭毒蛙的世界并将它们作为宠物带到城市里。悲惨的是箭毒蛙极其脆弱,对食物及生活环境的温、湿度亦要求严格,因此,它们一旦被带出雨林,就意味着末ri的来临。箭毒蛙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威胁!
携手拯救美丽的箭毒蛙
目前,在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中已经有三分之一,包括花箭毒蛙都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sè名单中。由于真菌疾病、气候变化、栖息地的消失以及污染等原因,蛙、蟾蜍以及火蜥蜴等两栖动物的数量正在迅速下降。
据《科学》报道,目前世界保育联合会正计划足见一个两栖动物保护联盟。该小组将通过国际研究、保育以及立法来组织全球xing两栖动物数量下降危机。
1.花箭毒蛙由于身上长有鲜艳的花纹而得名,是箭毒蛙科中最大的种类,能够长到2英寸(5.08厘米)长。这种蛙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各种颜sè和花纹是在南美东北部高地sè彩班驳的生活环境中而形成的。
2.由于缺乏sè素沉着,玻璃蛙的内脏、骨骼以及肌肉透过皮肤清晰可见。目前,大约有138种玻璃蛙生活在zhongyāng雨林以及南美地区。
玻璃蛙的成体生活在树上,有些种类会将卵产在溪流之上的叶片上。当卵孵化出来后,蝌蚪们就会掉入下面的水中,直到在水中长出了四肢后,再跳回树上。
如玻璃蛙一类的两栖动物被看着是指示物种——它们的数量多少反映出整个环境状况的好坏。现在,由于采伐和农田开垦破坏了它们的雨林栖息地,已经有许多玻璃蛙品种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sè名单。
3.斑背毒蛙这种醒目红sè或橙sè皮肤的对潜在的捕食者而言是个危险的信号。这种蛙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河盆地南部雨林地面的落叶堆上。
现在,采伐、火灾和非法宠物交易都威胁着这种蛙的数量。《科学》上周公布的一项政策报告称,从1980年至今,两栖动物物种的灭绝数量已经从9种上升到了122种。
4.绿sè箭毒蛙原产于美洲中部和南部,后在1932年为控制蚊子的数量而被引入了夏威夷的瓦胡岛。这种蛙将卵产在森林地面的落叶上。当卵孵化出来之后,雄蛙会将蝌蚪带入水中。
由于栖息地的流失以及非法宠物交易,使得这种蛙种也登上了世界保育联合会濒危物种红sè名单。
钴蓝箭毒蛙
目前全世界的箭毒蛙种类有超过二百种之多,除了一些很稀少的种类外,主要可分为aromobates,colostethus,dendrobates,epipedobates,mannophryne,minyobates,phyllobates等七属,其中dendrobates,epipedobates,phyllobates等三属是最常见于市面上的。几乎所有的箭毒蛙都分布在中南美洲接近赤道的热带雨林区域中。这些独特的蛙类在皮肤上都可以分泌强烈的毒液,足以对掠食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虽然一般体型都十分娇小,但是在原生地族群都仍然十分庞大,显然它们的毒xing足够吓阻所有的蛙类天敌。当地土著经常以这些蛙类的毒液来涂在吹箭上,用来猎杀猴子等小型哺ru类,效果十分显著。箭毒蛙之名也就因此而诞生。
钴蓝箭毒蛙虽然是属于大型的箭毒蛙,不过体长也只有4公分左右,一身萤光蓝sè,在动物界算得上是极少数的sè彩特例,事实上许多箭毒蛙的sè彩都是同样的耀眼,这些特殊而华丽的sè彩对掠食者来说都具有强烈的jing示作用(jing戒sè)。
一般来说,只要环境布置恰当,箭毒蛙都是不难饲养及繁殖的蛙类,其中又以钴蓝箭毒蛙,染sè箭毒蛙和迷彩箭毒蛙最适合做为初学者饲养的对象。还有黄带箭毒蛙也是平易近人的品种。因为这些种箭毒蛙都是sè彩华丽,体型较大,适应力强,生xing活泼,当然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种类。在美国有五成的箭毒蛙迷都是养这几个种类。但是钴蓝箭毒蛙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任何sè彩变异的个体,是个很单纯的种类。其他箭毒蛙大部份都有许多不同的体sè变异。箭毒蛙都是ri行xing地栖型动物,但是具有树栖的倾向,因为它们的蝌蚪多半都是在植物叶片间或是树洞中的小水洼中长大成蛙的,所以树木对它们来说是觅食与躲避敌害的地方。
箭毒蛙的食物以残翅果蝇,蚂蚁和蟋蟀为主,所以食物的准备并不困难,箭毒蛙的毒xing主要来自它们的天然食物,主要是蜘蛛类,蜘蛛的毒xing会被箭毒蛙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毒液,所以最好不要饲养野生的个体,毒xing很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但是潜在的危险xing还是很高。不过在饲养六个月以后也会逐渐失去毒xing。而人工繁殖的个体就不会有毒xing,至少不会影响人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把野生个体与人工繁殖个体混养,因为野生个体的毒xing会导致人工个体中毒致死。目前无法区别野生或人工个体。但一简单的指标就是野生个体多半是成体而人工个体多半是幼体。
饲养箭毒蛙的环境以cháo湿的环境为主,缸壁最好贴上吸水的材料如树皮,棕梠纤维或蛇木片等,上面再种上凤梨科植物,地面上布置小水洼和落叶或棕梠纤维,并种上植物,湿度保持80-100%,最好装设自动喷雾器,早晚喷雾一次,温度保持24-30度间,夜间可以降低3度左右以产生温差,由于箭毒蛙也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丘地带,所以不适合高于30度的高温,在台湾夏天必须注意通风与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箭毒蛙并不适于群养,如果多只成体同养在狭小的空间中,雌蛙会互相打斗致死,特别是有雄蛙在场时。初学者最好单独饲养或成对饲养。如果是幼蛙就比较没有这种问题。由于箭毒蛙的脚趾上有吸盘,所以很善于攀爬,虽不致于爬上玻璃表面,但是粗糙表面都可以轻易爬上去,所以饲养缸必须加盖以防止脱逃。
钴蓝箭毒蛙的繁殖并不困难,只要环境适合就能繁殖,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也很容易,雄xing的手指上的吸盘远大于脚趾上的吸盘,而雌蛙手脚上的吸盘大小相当,同时雄蛙体型比雌蛙略小。幼体的雌雄就不容易分辨。幼蛙饲养10-14个月就能繁殖,一般都是雌蛙采取主动促使雄蛙交配,只要在地面放置石片或果酱瓶盖等做为产床,上面加上树皮或花盆之类的遮蔽,雌蛙就会在其中产卵,要保持卵块湿润,约3-5天就会孵出蝌蚪,再将每只蝌蚪放入一个300c.c.容量的保利龙或保特杯中,分开饲养,否则蝌蚪也会有弱肉强食的情形发生。蝌蚪食物可以用稚鱼饲料或薄片饲料等,经过60天左右蝌蚪就可以变态为幼蛙。箭毒蛙的寿命为八年左右,算是满长寿的了。
对于喜欢两栖类的人来说,箭毒蛙会比树蛙来得容易饲养,同时白天活动的特xing更增加了箭毒蛙的魅力。其他种类的箭毒蛙在饲养条件上都与钴蓝大同小异,只要空间够大,不同种类混养还是可行的。只是钴蓝箭毒蛙斗争xing比较强,单价也比较高,群养时最好多加注意。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无尾目的一科。细趾蟾科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多达52属和接近800种,分布于从美洲最南端到墨西哥一带以及加勒比海岛屿,还有5个种到达美国南部。细趾蟾科中仅卵齿蟾eleutherodactylus一个属就有超过450种,这个属的成员有奇特的生殖方式,其中一个种为卵胎生,其它种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就是小蛙而不是蝌蚪。细趾蟾科的众多成员适应多种不同生活方式,相貌也各不相同,有些似蛙,有些似蟾蜍,有些树栖似雨蛙,还有些穴居。细趾蟾科其它著名的种类还有五趾细趾蟾leptodactyluspentadactylus,即南美牛蛙,其外表和习xing都与北美牛蛙类似,体型大而凶猛,但是二者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不属于蛙科而属于细趾蟾科。另一种著名的大型细趾蟾是颜sè艳丽的饰纹角花蟾ceratophrysornata,身长达20厘米,粗壮而凶猛,甚至敢于攻击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
共600馀种,多数分布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细趾蟾科蛙类生活於水中、陆地或树上。其中约225种属离趾蟾属(eleutherodactylus),多数产於西印度群岛或中美,从卵孵化後即为小蛙而非蝌蚪。温室蟾(e.ricordi)为褐sè小型蛙,常见於花园中,美国南部亦有其踪迹。e.jasperi为另一个小型蛙,仅产於波多黎各的云雾林地区。细趾蟾属(leptodactylus)或称筑巢蟾,有多种生殖方式;有的种类在陆上产卵,卵块多泡沫,幼体在泡沫内生活直至被雨水冲入水塘。南美牛蛙即归此属,外貌似真蛙属(rana),但蹠上无蹼。巴拿马和南美洲的牛蛙(l.pentadactylus)为大型蛙类,体长逾20公分(8吋)。角蛙属(ceratophrys)是以蛙为食的南美洲蛙类,两眼上各有角状的皮肤突起。头宽嘴阔,长由小型种的约2.5公分(1吋)至亚马逊角蛙(c.cornuta)的20公分(8吋)不等。受扰时可展开攻击,有些还会猛咬。有些专家认为耳蛙科(myobatrachidae)中分布在非洲与澳大利亚等大多数蛙类,应归属於细趾蟾科。
豹蛙
leopardfrog
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学名为ranapipiens。产於北美洲,常用於教学或作实验材料,为美国和加拿大常见的蛙类。生活於沼泽地、低草地及池塘,常远离水域。体长5#8764;13公分(2#8764;5吋),灰sè、绿sè或褐sè,纵长的背脊颜sè略淡。背部有深sè斑点,斑点边缘颜sè稍淡。叫声由喉部发出的鼾声和呼噜声组成。外貌与其亲缘种类南方豹蛙(r.utricularia)、平原豹蛙(r.blairi)、里奥格兰德豹蛙(r.berlandieri)及美洲狗鱼蛙(r.palustris)相似。
从加拿大西北部的艾伯塔省到美国内华达州的南部,曾广泛分布着一种奇特的蛙类──豹蛙。豹蛙的体长在0.05~0.13m,美国品种呈绿sè,加拿大种呈褐sè,身上长着黑sè斑点,通常黑sè的斑点外围环绕着一条白sè的纹线,由于身上的斑点花纹非常象豹子,因而得名。
豹蛙的蝌蚪吃水藻和其他水生植物,有时也吃死蝌蚪或其他更小的无脊椎动物.成年豹蛙吃它们能够捕捉到的东西,包括昆虫,无脊椎动物或小的脊椎动物,如老鼠和鱼.豹蛙的适应xing非常强,食物来源也比较充足,人类也没有什么兴趣猎杀它们.在动物保护意识ri益加强的今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们也加入到灭绝动物的行列里的呢?
经研究发现,豹蛙的灭绝与人类的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化肥的普遍使用,被污染的空气,栖息地的减少,还有酸雨等等,都是豹蛙灭绝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以下两条:其一,豹蛙的栖息地干旱少雨,只有chun季降水才多一点,水资源非常宝贵,人类为了饮用和灌溉,想方设法保护chun季雨水,由于人为地改变了雨水的聚集和储存,在很大程度上使豹蛙失去了繁殖的基本条件,其二,当地居民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在豹蛙的栖息地引进了牛蛙和鲑鱼,但它们恰恰是豹蛙的天敌.它们不但吃豹蛙的卵,甚至也吃成年的豹蛙.1960年中期,豹蛙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1979年以后,豹蛙就非常罕见了,终于有一天,豹蛙突然神秘的从人类的眼皮下消失了.豹蛙是北美洲在现代灭绝的唯一蛙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保护动物的呼声ri益高涨的今天.豹蛙的灭绝不能不说是对人类的嘲讽。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无尾目的一科。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铃蟾和盘舌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盘舌蟾科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盘舌蟾属discoglossus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半水生xing,sè彩比较鲜艳。铃蟾属bombina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是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有毒,腹部颜sè鲜艳,遇到危险时露出腹部的jing戒sè。产婆蟾属alytes分布于欧洲和北非,主要生活于陆地上,因为有将卵背在身后的习xing而得名。巴蟾barbourina有两种,分别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和婆罗洲,是盘舌蟾科唯一分布于热带地区的成员。盘舌蟾科有时被分为盘舌蟾科和铃蟾科两个duli的科。
无尾目(anura)的一科。含4属原始的蟾蜍类动物。仅分布旧大陆。代表种见於欧洲、非洲北部、中国、朝鲜和菲律宾。化石曾在欧洲侏罗纪的沉积物中发现,为已知年代最早的蛙类化石之一。本科包括火腹蟾蜍(腹部有鲜明的sè泽)和产婆蟾(以由雄体照料卵的奇特生殖行为而闻名)。
草莓箭毒蛙
科名:箭毒蛙科
中文名:草莓箭毒蛙
学名:dendrobatespumilio
属名:dendrobates
食xing:以蚂蚁等小型昆虫或壁虱为食。
分布:尼加拉瓜北部至巴拿马间。
形态特征:体长18~24mm的ri行xing蛙类。个体间在体sè上极具变化,背部的颜sè除一般典型的红sè外,尚有橘,黄,绿或蓝sè等,甚至还具有无纹,细纹,水滴状或地图等模样的变异。草莓箭毒蛙(dentrobatespumilio)是巴拿马雨林中最富sè彩变化的生物。这种蛙成年体长仅有2厘米,但其背部所分泌的毒液,只需0.002毫克就足以致人于死地。因为剧毒无比,美洲土著人经常把它涂在箭头和标枪上,用来捕猎。鲜艳如草莓般的草莓箭毒蛙,虽然以有毒著称,但对子代照顾真是无微不至。雌蛙一次产4~6颗卵于落叶堆中,当卵孵化成蝌蚪后,蝌蚪爬到体长约2~2.5公分的雌蛙背部,雌蛙将它们带至满水的树洞或菠萝科植物心部,一只蝌蚪一个洞。之后,雌蛙定期回到洞中,产未受jing的卵给蝌蚪吃,蝌蚪约6周后变态成小蛙。
生活习xing:通常选择在落叶的下方产卵。
虎纹蛙
中文目名:无尾目
中文科名:蛙科
中文属名:蛙属
同物异名:hoplobatrachusrugulosa,
中文俗名:田鸡水鸡青鸡田鸡虾蟆
拉丁文目名:anura
拉丁文科名:ranidae
拉丁文属名:rana
拉丁文种名:rugulos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wiegmann,1835
英文俗名:taiwanesefrog
【形态特征】
虎纹蛙是蛙类中体形较大而粗壮的一种,雌xing比雄xing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它的皮肤极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sè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sè略带棕sè,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sè,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sè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sè。雄蛙具外声囊一对。
虎纹蛙的头部一般呈三角形,头与躯干部没有明显的界限。头端部较尖,游泳时可以减少阻力,便于破水前进。口十分宽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眼睛位于头的背侧或头两侧。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睑,与眼睑相连的还有向内折叠的透明瞬膜,在潜水时,瞬膜上移可以盖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个鼻瓣,可以随时开闭,以控制气体的进出。雄xing头部腹面的咽喉侧部有一对囊状突起,叫做声囊,是一种共鸣器,能扩大喉部发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声,起到吸引雌xing的作用。躯干部有两对肢体。前肢短,具4趾,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还能协助捕食和在游泳时平衡身体。后肢较长,具5趾,趾间具蹼,主要是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跳跃时起推进作用。
【分布范围】
虎纹蛙的分布范围较广,我国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陕西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国外还见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
【习xing】
它属于水栖蛙类,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泥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则隐入洞中。雄xing还zhan有一定的领域,即使在密度较大的地方彼此间也有10米以上的距离。当它们发现其他同类在领域中活动时,便很快跳过去将入侵者赶走。
虎纹蛙的食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虫为食,约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虫、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尸体等。令人难以致信的是它还吃泽蛙、黑斑蛙等蛙类和小家鼠,而且它们在虎纹蛙的食物中zhan有很重要的位置。看来它不仅长了一身虎纹,也的确是蛙类中名不虚传的“猛虎”。
由于眼睛的结构,一般蛙类只能看到运动的物体,故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但虎纹蛙与一般蛙类不同,不仅能捕食活动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发现和摄取静止的食物,如死鱼、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尸体。它对静止食物的选择不但凭借视觉,而且还凭借嗅觉和味觉。虎纹蛙主要在晚上出来活动和觅食,白天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颌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时粘滑的舌头迅速翻转,shè出口外将昆虫捕获,卷入口中。它还有另一种与其他蛙类不同的捕食方式,当发现猎物时,便向猎物跳过去,举头后仰并张开下颌,迅速伸出舌头一挥,扫出一个180度的弧线,在完成摆动前就准确地触到猎物,这个长而柔软的舌头便会将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缩回舌头,把猎物带进口中,再吞到胃里,这个过程只需一瞬间即可完成。此外,还具有在浅水区域捕获水中昆虫、鱼类等的能力,这时它用下颌捕捉猎物,用嘴咬住之后吞食。
虎纹蛙是冷血的变温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不仅体温低,而且常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yin雨天温度下降较多时,它会暂时停止摄食活动,生长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它以冬眠的方式渡过寒冷的冬天,在进入冬眠前,往往有一个积极取食的越冬前期,此时它大量地捕食,为越冬贮存养料。
【繁殖】
虎纹蛙的繁殖期为5—8月,冬眠苏醒后,立即进行繁殖活动。它在水中进行体外受jing,卵孵化后成为蝌蚪,具有一系列适应水中生活的幼体特征,而且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形态特征也随之而变化,蝌蚪经过变态发育为蛙,然后再转移到陆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个阶段。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濒危因素】
作为食物被捕猎:该蛙体型硕大,肉质鲜美,是南方居民喜欢食用的蛙类。广东广西两省七十年代年收购量达到60吨左右,因此被大量捕捉。
因为贸易被捕猎:因为人们喜欢食用,经济效益巨大,商业部门大量收购,促使农民大量捕捉。
虎纹蛙在我国南方俗名“石梆”,由于其个体大,肉质鲜美,是人们喜欢捕捉的对象,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在市场上需求量甚大。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管理的野生状态中,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资源需求量增加造人们的过度猎捕,使其数量已经ri趋减少,成了濒危动物,成这一资源已有崩溃之势。
【保护措施】
由于市场的需要,只靠单一、消极的保护措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积极地探索虎纹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开展人工养殖,满足市场需要以配合保护措施,才是积极的、两全其美的上策。为此,虎纹蛙的人工养殖研究已有开展,结果表明,虎纹蛙变态快,生长迅速,而且不需驯化便可以摄取静止的食物,人工繁殖很简便,是一种适于养殖的经济动物。
【人工养殖】
虎纹蛙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c-28c,温度在4c以下或35c以上时,易引起死亡。温度低于12c时即停食开始冬眠,chun季温度上升到16c时结束冬眠。当年的蝌蚪经6个月(5月-10月)饲养就可长至150g左右。虎纹蛙的营养和肉质可与野生棘胸蛙相媲美,现野生棘胸蛙数量较少,人工养殖较难,只有虎纹蛙可替代。
一、场地选建
1.场地选择:应选安静、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便于管理之处,面积以20平方米为佳。
2.越冬池:建造时保水xing一定要好,否则冬季干旱水位较低、池水干涸时,会造成虎纹蛙因缺水或受冻害而大量死亡。在闽北地区最好还要搭建保温棚,但不一定要加温。最好用水泥池,深度要求在1.5m以上,水位保持在1m左右,池中间建一个占总面积l/4左右的休息平台,或另做浮于水面的简易休息台。池底要放一些供隐蔽的设施,如稻草、瓦砾、毛竹筒等,以供虎纹蛙躲避和冬眠。
3.产卵池、孵化池:面积最好2平方米,这样可少放几组亲蛙以免互相干扰,亲蛙产完卵后捕起可做孵化池。该池池深1.5m左右,水位可根据需求而调节,即0.2-1m。有条件最好建水泥池,若建土池,四周和底部要用塑料薄膜封好,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产卵和受jing卵孵化。
4.蝌蚪池、变态池:采用级梯式或斜坡式,高低落差0.2m-0.3m左右,这样,池子随着蝌蚪变态而逐渐降低水位,落出部分陆地供已变态的幼蛙栖息。
5.幼蛙、成蛙养殖池:有条件可建水泥池,如果用土池则池壁要衬上一层塑料薄膜,池的一端略高于另一端,便于排水清洗。养幼蛙时较高的一端可不淹水而作饵料台使用,池深0.5m左右,但四周要有高1m的围墙或围网,围网应向池内稍倾斜以防逃逸。
二、养殖方法
1.亲蛙的培育:经过一个冬眠,到开chun即4月上旬,温度上升到16c以上时,亲蛙就要开始觅食,此时要投喂鲜活饵料蚯蚓、蝇蛆等,让亲蛙近快恢复体能,以利下一阶段繁殖、孵化。
2.繁殖、孵化:繁殖、孵化技术是虎纹蛙养殖的关键技术,水温上升到16c以上时要作好繁殖前的准备,也就是将建好的产卵池、孵化池进行消毒,而后注人清水,最后通过调节水位和光照来调节好水温。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亲蛙从越冬池移出,移出后先用5mg/l的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然后移人产卵池。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m,水温在20c以上。正常情况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天一天就可以抱对产卵,若亲蛙成熟较好、气温较高,常常是在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小时-16小时就全部产卵。产卵池每天上午8点以后要注意观察,当卵团充分吸水膨胀就捞出移入孵化池。受jing卵孵化时最适温度25c,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时最好让受jing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将受jing卵移动,以免与池底粘连,导致底部的受jing卵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3.饲喂技术:蝌蚪培育的关键技术是蝌蚪分级饲养。饵料优质多样化。投饵量随蝌蚪ri龄的增长而增加,ri投饵2次,前期以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鸡蛋黄为主,中、后期以红虫为主。刚变态的幼蛙,视觉和嗅觉尚不完全适应陆栖生活,此时应投活饵,如蚯蚓、蝇蛆等,5天-7天后逐渐改喂切碎的鱼肉了、蚌肉、螺蛳肉等,再慢慢加入蛙料,最后完全过渡到喂养蛙料。定点投饵,在池底向排水口倾斜的池中,在其上方留出占池底面积l/4-1/5的陆地作为投饵处或设固定的饲料台,投饵量以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幽灵箭毒蛙
学名:epipedobatestricolor
属名:epipedobate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