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铁血丁香 > 第八卷 纵横四海 第廿九章 沙漠之狐

第八卷 纵横四海 第廿九章 沙漠之狐(1/2)

目录
好书推荐: 涅槃——逆天吕奉先 古武之异界行 热血战警 绝世之光 鼬仙传 黄金龙鳞 修道者传 战荒时代 花医 逆命凡修

第八卷纵横四海第廿九章沙漠之狐

阿布丁宫,开罗。1917年7月20日,下午15点30分。

阿布丁宫位于开罗古城与尼罗河岸的过渡地带,是伊斯兰宫殿文化的瑰宝,北约盟军中东战区最高司令部设在这里,看上去自有一番富丽堂皇的君王味道,服饰鲜亮的中国军人出入于期间,冷冷的皮靴在大理石的地面上踩出清亮的声音,新一代的尼罗河平原征服者显得如此冷峻,又是如此年轻。

蔡锷上将是这群冷峻而年轻的征服者的首领。在他那间豪华的大办公室里,他正来回踱步,思考着当前的战局。

自中国军队3月中旬在吉布提登陆以来,4个月的时间里可谓进兵神速。自喀土穆战役之后,先后在代勒古和瓦迪哈勒法与驰援东非的法军和意军交战,两战两捷,迅速击溃法军和意军的阻截,沿尼罗河平原向埃及腹地迅速推进,于6月25日占领了伊斯兰名城开罗。

虽然进军速度非常的快,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对敌军形成过决定性的胜利。法军和意军知道自己在野战中不是中国人的对手,撤退的速度也非常的快,目前与北非英军一起形成了北部埃及较强的防御态势。开罗虽然是名城,但是在军事意义上说并不是不可放弃的要地,以亚历山大为核心的北部沿海防御体系才是英国人在北非的命脉,真正的硬仗从这里才开始。

英国人原先依托苏伊士防线与以色列军的战斗非常惨烈,虽然苏伊士运河被突破。但依托人工运河防线和由永备工事群所组成地坚强的后续防线,以色列军的正面进攻进展艰难,整整两个月间只进展了5公里多,北非之战也大有发展成欧陆式的僵持战的趋势。

打破僵局的是中国人沿尼罗河上游迅速北进的侧翼攻击。当中国人攻克开罗,与以色列军一起对英军形成夹击态势之后,侧翼空虚地英国人终于收缩了兵力,在北部沿海摆出了密不透风、裙边拖地的乌龟阵势。由18万英军、8万意军、6万法军组成地庞大战略集群在希宾库姆、坦塔、谢赫、达曼胡尔一线严防死守,而目前仍然掌控着地中海制海权的协约国海军则向亚历山大港提供了后勤保障和撤退通道。这仗不好打……

蔡锷的脑海中一直考虑着第51摩托化师师长白崇禧上校提出的奔袭阿拉曼的作战方案。白崇禧在此前的战斗中一直表现出诡异的指挥风格。逐渐有了“小诸葛”地军中美誉。在代勒古战役中,中国军队前锋与法军前锋遭遇,趁法军立足未稳,白崇禧亲自指挥摩托化分队两渡尼罗河迂回法军后方,以3个加强营的兵力吓退不明就里的意军1个师,造成法军后方空虚、战线崩溃,其作战之大胆辛辣令蔡锷颇为赞赏。

阿拉曼是敌军右翼的重镇。打通了阿拉曼则打通了进攻利比亚的通道,截断了法军和意军的陆上补给线路,并且依靠其良好的交通条件对英军薄弱的右翼造成威胁,诚可谓打破僵局地棋筋所在。问题是,中国军队此时并无进攻阿拉曼的直接条件,要越过数百公里的荒漠进攻驻守在那里的3个意大利师,仅凭借轻装奔袭的51摩托化师恐怕是力有不逮,而动用机械化师则后勤压力太大。根本达不到奇袭的效果。

“赌一把吧,看看这条沙漠之狐能不能带来意外地惊喜。”蔡锷这样想着,终于不再踱步,回到办公桌前在一份命令上签署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来到窗台之前,打开窗户。看着千塔之城的熙熙攘攘,心中没来由的感到一阵轻松。

……

北非的荒漠总是这样一副千里无人的做派,造型突兀狰狞的断壁石山星罗棋布在荒漠里,陪衬着荒漠的苍凉和孤寂。

一队人类的车队远远的驶入画面,在荒漠之中扬起漫天地尘烟。组成车队地是各式摩托车、吉普车、卡车、半履带式装甲车等各种车辆,绵延而来,看得到头,却看不到尾。如果走近了看,大部分车辆的车头上镶嵌地都是大众、福特等中国机动车品牌标识,熟悉目前战争的人都知道。由这些品牌标识组装起来的军队。基本上不是中国人就是以色列人。

虽然天气很炎热,三轮摩托车上的士兵们依旧披着防雨的风衣。为了防止阳光把头盔晒得发烫、并且防止晃眼的金属反光,他们的钢盔上都套着沙漠伪装迷彩的布罩。此时荒漠中暂时并没有风沙,所以他们那大大的防风镜都扣在钢盔上,这让他们看上去很有些职业沙漠战士的风范,让人能嗅到危险的味道。配上他们那一脸酷酷的傲气,能具备这样的形象和气质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士兵还能有谁呢?

那是一种只有强国的士兵才能有的傲气,由骄傲的鲜血和不断的胜利累积而成。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荷兰人?不服气的尽可以来领教。意大利人?别开玩笑了……

很难说清楚中国士兵是从时候开始具备这种气质的。中国人一直自认中央大国,可是自从70多年前以来,从中国人的脸上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出现过这种真正发自内心的强者情绪了。

荒漠之中没有路,或者也可以说,荒漠之中到处都是路,只要不陷入各种自然的陷阱。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走过这片荒漠并不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尽管如此,51摩托化师师长白崇禧上校心里却依旧充满了忐忑的心思。

作为一次典型的轻装奔袭地任务,51师把大部分的运载能力都用来保障行动能力。比如燃油、淡水等,弹药的储备并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战斗。加强给他们的轻型坦克、自行火炮和其他重武器只有半个基数的炮弹,弹药耗费惊人的“近卫迫击炮”(火箭炮)地炮弹更是远远不及半个基数。一场冒险的奇袭,赌地就是协约国的将军们对于中国军队典型的“闪击战”缺乏适应能力。

兵贵神速,这四个字一直都是军事历史上的经典词汇,可是自从骑兵作为一种战略性兵种逐渐没落之后,世界各国的将军们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了火力和攻坚能力上。西欧战场已经成为这种军事思想最为残酷的试验场。尽管中国军队在俄国和远东战场上以令人惊异地闪击能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协约国的将军们依旧认为,在火力密度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欧洲战场。在遥远的东方侥幸获得胜利的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底蕴正面硬碰英法主力部队。在绝对地力量面前,所谓的“闪击”只能是投机主义分子的坟墓。

即使在北非中国人的闪击能力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威胁力,协约国将军们依旧自信于自己严密的防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