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波云诡谲(1/2)
俄军后贝加尔方面军灾难性的撤退被后世军史学家称为“希洛克大溃败”。一直在战线两翼逡巡的两个蒙古骑兵师在俄军撤退的时候开始发力。追击溃兵一直是骑兵的强项,而俄军两个哥萨克骑兵师的覆灭更是让蒙古骑兵们失去了对手。
在12月21日上午,俄军司令比利捷尔林格中将下达了全线撤退令。在俄军两翼阵线开始出现松动的时候,蒙古第1、第2骑兵师迅速抓住战机,在重炮的配合下以迅猛的攻势突破俄军单薄的狙击阵地,对俄军两翼的西伯利亚第2、第3师发起致命的追歼。战场上到处都是蒙古骑兵分队的身影。
蒙古人的战法和剽悍的哥萨克不同,而更接近于当年成吉思汗的战术,即以小分队的骚扰困扰敌军,不断寻找敌人的弱点,一旦找到弱点就是致命的狠咬一口,而且咬完就跑。等敌军主力军团发生崩溃,那战场就是骑兵的天下了。
撤退中的俄军本来就军心涣散、队形散乱,在蒙古骑兵迅疾如风的打击下,不断有分队在旷野中遭到大股骑兵的屠杀。离开了堑壕和工事的掩护,军心涣散的小股步兵分队的列队排枪根本无法阻挡骑兵集群的冲击。失败的情绪是致命的毒药,到这一天的中午,团级战斗部队也开始在骑兵的冲击下出现溃散。俄军第2、第3师兵败如山倒,等他们撤到希洛克的时候,已经损失了一半战斗兵员,丢失了所有火炮辎重和大部分的重机枪。
战线此时已经呈现出一个奇怪的w型。第1装甲师歼灭了战线中间的俄第1师后快速向纵深挺进,两翼的蒙古骑兵师击溃了俄第2、第3师后也沿两翼快速挺进纵深。原本在中国步兵师压迫下还保持有条不紊的撤退的俄第5、第6师,以及第4和第8师的残部,终于也开始沉不住气,为避免被中国军队关门打狗,他们加速了后撤。正面阻击第1装甲师疯狂进攻的俄第9师在这一天中午也出现崩溃迹象。
到12月21日的下午,整个俄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全线崩盘,局面彻底失去控制。
12月22日中午,第1装甲师搜索营于行进间占领希洛克,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彻底门户大开。
战斗于12月23日落下帏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这里的温度下降到零下35度。在残酷的严寒下,中国军队装甲机械设备出现大面积故障,甚至很多士兵的枪械都因为枪栓被冻住而失去战斗力。幸好中国军队在人员服装、保暖方面准备充足,还有大量的烈性酒下发部队,军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员冻伤。
俄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在这场战役中伤亡4万余人,被俘5万余人,其主力已经基本被打垮了。恶劣的天气挽救了他们的残部,但他们也无力发动反击。虽然对于西伯利亚恶劣的天气他们更为适应,但是由于在仓惶撤退的途中,物资的丢弃极为严重,俄军士兵被冻伤、冻死反而远多过中国军队。
后贝加尔方面军惨败的消息传回俄国腹地,举国震动。自从拿破仑时代以后,俄国的国土已经100年没遭到过入侵了,似乎在这100年中,一直都只有俄国入侵别国、扩大领土的份。而在抵御入侵的战争中如此惨败,还是输给他们一直看不上的中国人,这真是无法想象。
……
满洲的战火则多少让人有些看不懂。
12月21日,在经历了一周的休整之后,第1机械化步兵师恢复了进攻态势。俄满洲方面军司令官库罗帕特金率领俄军大撤退,俄军主力放弃四平战线,依靠中东铁路,全军向公主岭和长春撤退。第1机械化步兵师在击溃了俄军脆弱的后卫阻击部队后,却在四平城外20多公里的地方停住了脚步。
战略重镇四平,原本日军和中国军队都必欲得之的战略要地,如今却成了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三不管地域。仿佛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俄国人忙不迭的丢了它,中国人和日本人也都不轻易接手。微妙的三角局势成为北满战局的主题。战局和一个月之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你死我活杀红了眼的两大仇敌现在完全存在联手的可能性,搞不好就会上演一场满洲版的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北满的局势,就是一个词:波云诡谲。
……
击剑是一种力量和技巧结合的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贵族的专利。
德意志帝国驻中华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冯-舒伦堡伯爵是传统的容克式贵族,也是欧洲剑坛有名的高手之一。他的剑术风格辛辣,颇有条顿骑士团武士遗风。
在以雪白色调为主的击剑室内,头戴击剑面罩、一身雪白击剑服的冯-舒伦堡伯爵似乎一点也没有欧洲剑坛高手的风范,在对手大开大阖的凌厉攻击下,伯爵先生显得脚步散乱、疲于应付。虽然戴着面罩,不过还是可以一眼就看出来,他的对手是个身材曼妙的女子。大师级的剑客冯-舒伦堡伯爵居然被一个女子打的狼狈不堪,如果传回欧洲,多少是有点匪夷所思的。
这场剑术较量以一个画面定格为终点:那女子手中佩剑指在舒伦堡喉咙前一寸左右的位置,舒伦堡弃剑而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