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方俾斯麦?(1/2)
1896年,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而言或许发生过让他们刻骨铭心的事情,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却中显得如此普通和平淡。或许,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中,只有4月间在雅典进行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被后世的历史所记住,而人们也将因此而记住法国人顾拜旦的名字。
此时已是六月盛夏,即使在德国这样欧洲较高纬度的国家,夏日的酷暑也已经是让人无法忍受。
于是,在穆勒先生的眼中,眼前这位中国高官那一身繁琐臃肿的长袍官服更是让人觉得心头炎热难当。
“东方人对炎热的忍耐力是怎么锻炼出来的?”穆勒在心里暗暗嘀咕。
穆勒先生是位于汉堡郊外福里德里斯鲁的俾斯麦私邸的管家,跟随俾斯麦伯爵二十多年来,见惯了各国的权贵政要。眼前的中国高官的装束,却仍让他有开了眼界的感觉。
穆勒先生眼前的中国高官,就是刚刚结束闲居生活,被清廷重新启用的李鸿章大人。
甲午战败后,盛极一时的洋务派领袖从荣耀的顶峰彻底摔了下来。由于他主持的甲午之战清朝以惨败而告终,最后又是他代表朝廷签订了令举国大哗的《马关条约》,一时间,李鸿章,这个名字为千夫所指,保守派、改良派和各个社会阶层都把愤怒的矛头对准了他,不得已,清廷也只得罢免了他的官职以安抚各方情绪,甲午之战如此惨败,不找个分量足够的责任人也确实说不过去。于是李鸿章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只得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
一年过去,朝廷终于又想启用这位曾立下赫赫功勋、偏又是忠心耿耿的洋务派元老了。毕竟,李鸿章之才干、对洋务理解之精深,确是那些尸位素餐的老夫子们无法比拟,派他出访列强,就是重新启用他的开始。既要精通洋务、又要在洋人看来分量足够,似乎也只有李鸿章了。
1896年2月28日,慈禧召见李鸿章,3月3日,李鸿章离京南下,3月14日抵沪。当时,英、法、德诸国纷纷邀请李鸿章首先前往访问,以便渔利。但是,俄国担心李鸿章首先出访法、德,有损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公使出面,与李鸿章商定路程。3月28日,李鸿章带领随员,在俄、德、法、英、美5国驻华使馆人员的陪同下,乘坐法国邮船“爱纳斯脱西蒙”号从上海出发。随同访问的还有李经方、李经述、于式枚、罗丰禄等共45人。经过1个月的航行,于4月27日到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4月30日,李鸿章一行乘坐的专列一到彼得堡,就和沙皇财政大臣维特举行会谈。5月3日,维特向李鸿章提出在中国境内“借地修路”问题,并把此举以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作为承诺来诱骗李鸿章。在俄方的诱骗和李鸿章的退让下,6月3日,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上签了字。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沙皇俄国不仅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过境铁路的特权,而且为其以后侵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前往德国,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德国方面款待殷勤,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镜框,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强迫日本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德皇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其时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和李鸿章进行了两次政治性长谈,每次都达数小时。德国借口还辽有功,打着维护中国完整的旗号,希望能从中国攫取更多特权,以增强与列强争霸远东的地位和能力。李鸿章最终作出很多妥协。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李鸿章的老朋友克虏伯公司更是把他接到乡间别墅盘桓了数日。
就在李鸿章行将结束这次让他大感满意的德国之行之前,他特意赶来汉堡,拜访他景仰已久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了来自东方的贵客。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给他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白发苍苍的老人如此戎装,让人不得不缅怀其一生的铁血战功。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客厅落座。李鸿章诧异的看到一位东方美女已经在客厅里等候他们。
“这位是我孙女的好朋友,在美洲和欧洲商界叱咤风云的劳拉-丁小姐,我特意请她来担任我们之间的翻译。”俾斯麦对李鸿章介绍到。
丁香翻译了他的话之后,对李鸿章补充道:“李大人为大清国之柱石,丁香今日有幸得见,三生有幸。”言罢,尊敬的鞠了一个躬。
丁香这一鞠躬,倒有八九分真诚。
看着眼前的老人,丁香心中感慨万千。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他的功过得失,眼前的他在丁香的眼里只是一个憔悴的老人而已。如果没记错的话,四年之后李鸿章就要走完他波澜起伏的人生道路了。
看着眼前的华裔美女,李鸿章心里则是惊疑不已。这几年来,关于这个美籍华裔女子的传闻听到不少,朝廷也早就注意这个在异域做出诺大事业的女子了,她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势力之广让人颇有担忧,而且似乎此女与革命逆贼孙文之间关系不一般,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却又如迷雾一般,清廷在美国的暗探眼线也曾想探询个究竟,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内容。
李鸿章对这些看的相对淡一点。他是个比较崇洋的人,在当时的国人中算是很有国际眼光的人,对于一个女流之辈在美国能做出如此大的事业,他非常的感兴趣。在赋闲的这一年中,李鸿章了解了很多丁香在美国的作为,对于她在工商业方面的诸多神来之笔往往击节叫好,也有很多他还看不明白之处,琢磨之余,也曾想过和这个奇女子切磋探讨。他此时才有点感觉到,自己一生所骄傲的洋务知识,与这个纵横列强商场的女子相比,或许只是管窥一豹而已。
两人心思转动之间,宾主之间已经开始寒暄谈话。
“在东方,很多人都把我比作‘东方俾斯麦’。”谈话中,李鸿章说了这么一句话,露出一丝自满的笑容。虽然经过甲午的惨败,但他对自己一生的成就还是给予比较高的评价的,平定太平天国、镇压捻军、中法战争、同光中兴,他一生纵横阖闾,并一手创建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强大舰队,中国早期工业化也大半在他的推动下进行。他的这句话,既奉承的主人,又吹捧了自己。
丁香心中暗笑。李鸿章的这句名言居然是由她翻译的。
很快,她又向李鸿章翻译了俾斯麦的经典回答:“可惜在德国,没有人叫我是‘欧洲的李鸿章’。”
李鸿章愣了愣,随即笑了。虽然这个玩笑让他心里有一丝苦涩。
李鸿章说:“我这次很荣幸来到您这里,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请问是问题?”
“如何才能在中国进行改良?”李鸿章的这个问题让翻译的丁香心里暗暗觉得诧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