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九章 十月来信(1/2)
(昨天加班到半夜,没更新,对不起了!各位的支持真让我感动!)
1895年6月20日,中国国民党在新加坡成立,孙文为第一任国民党总裁,该党以“推翻帝王统治,建立共和”为革命宗旨。同年7月,孙文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出版,三民主义从此正式诞生。
在国民党成立的最初一年里,主要在南洋华侨中发展宣传革命思想,筹集革命经费,发展党员,并将大批革命青年送往美国,以积蓄民主革命及建国的人才。
——《中国民主革命史》
※※※※※※※※※※※※※※※※※※
丁香最近觉得自己就象后世的职业介绍机构的经理,大批南洋来的华人青年进入美国,被她安排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他们的主要去处是美国的工业产业领域,众多钢铁、化工、石油、机械、造船、银行等领域企业的工程师、会计师们都发现自己身边多了一个华人助手。这些华人青年谦虚好学、工作勤勉,对待工程师们也是礼数周到,抢着帮别人干活,通常没过多久就博得周边人们的喜爱。即使是有些种族歧视心理比较深的白人,很快也就对这些华人青年的存在熟视无睹了。
在最近的三个月里,丁香已经安排了3786名这样的华人青年,他们所进入的企业都是丁香势力范围内的企业。当然不是她自己出面安排,大部分青年都认为这是国民党安排的。
这个时候丁香还不能把自己露在明处,孙文在新加坡成立国民党,一时弄的风升水起,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迅速扩大,孙文和陆皓东肯定已经引起了清廷的注意,而她这个国民党的幕后大老板此时还不能张扬。即使清廷注意到孙文送来美国的这些青年和丁香之间肯定有某种关联,即使这些青年里混有清廷的密探,一时也抓不住直接的证据,最多也就把她列入革命同情者的名单里而已。清廷的目光此时已经被孙文这个明目张胆的革命者吸引了。
“中山先生,就委屈你先帮我挡挡子弹了……”丁香心里有点同情的想着。
如果这3786名有志青年被丁香称为“建设人才”的话,她所接纳的“革命人才”人数就少得多,总共500多人。这些都是经过国民党严格政治考察的有坚定的革命意志的青年,这些人被安排到了丁香的核心机构之中,冯如、彭玉扬等核心机密研究团队之中最近就调入了很多这样的青年工程师,内华达训练营里也补充了很多新血。
于是,1895年的革命形势是这样:孙文在新加坡大张旗鼓的宣传革命,发展党员,而丁香则悄悄的在美国积蓄精英力量,等待着致命一击的机会的到来。一明一暗的两大革命者紧锣密鼓的推动着天翻地覆的历史的到来。
看着孙文寄来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书稿,丁香陷入了沉思。
原本孙文要在作者署名中署上丁香的名字,被丁香坚决拒绝了。一则她想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二则她现在不想在革命理论方面引人注目。
按照她原先设想的理想局面,孙文成为了民主革命的理论教父,而她则成为具体实践者。孙文或许没意识到自己不是个好的革命执行者,可是他起码意识到了丁香是更强有力的执行人。丁、孙搭档的模式已经在不自觉中悄然形成。
看着孙文在书中关于“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理论的阐释,丁香思考的焦点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到底谁是中国革命的中坚依靠力量?仁人志士?地主阶级?资本家和其他城市新兴阶层?农民?工人?进步军人?……
关于“民族”和“民权”,孙文的阐释已经基本到位,可是关于“民生”的问题,年轻的革命者现在还没有能力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民族经济改良方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解决这一点上的缺失,未来的革命将会成为一场目标模糊的运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使“民族”和“民权”也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建筑。
丁香不是革命理论家,可是凭借多出100多年的历史经验,她开始提笔给孙文写信。
她开宗明义的向孙文传递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理论,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与帝王专制体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体系、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着她回顾了西方各国民主革命(或改良)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总结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总结了上百年来西方各国经济状况的改变和政治体制改变之间的关联脉络。
最后她得出的结论是,不打破中国封闭的小农经济体系,则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富强。而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则成为未来革命能否成功、革命成功后能否推动民主富强的关键要点。
于是她给出两条道路的选择:
激进的道路——用革命的暴力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广大农民,获得底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充分发动群众。
温和的道路——通过赎买的方式剥夺地主的土地,以强制性的政策实现地主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而以上土地则通过两种方式分配:一,设立国有农场,让无地农民从私人佃农转变为农业工人;二,以贷款的方式转让给农民;同时,通过各种政策吸引农民离开土地,转化为城市产业工人。
她没给出答案,她希望孙文能够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事实上她现在也给不出答案。从内心里说她希望能实现第二条道路,可是这条道路的操作难度非常高,而且她没有太多现成的成功案例可以参考,这让她不敢妄下断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