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觐见(1/2)
两仪殿建在太极殿以北,这里是举行所谓"内朝"的地方。内朝是一种皇帝与小范围臣僚共商国事的仪式,通常只有少数决策大臣,即皇帝的亲信才有资格参加。所以朝仪比较简单,也非常随便。但内朝在影响王朝决策方面却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国政大事,往往要先在此殿商讨、决定,然后再剃刀大殿,于“中朝”时跟众大臣议论。
然而两仪殿虽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十分的朴素,简直可以用简洁来形容,这就要得益于初唐年间,太宗朝的节俭所致。
“儿臣李承乾(李恪)参见父皇!”李承乾、李恪二人随着小内侍步入两仪殿中,一同躬身行礼。
关于行礼这一点李恪一直都很喜欢,按照唐朝时的礼仪,不是什么时候都必须下跪大礼参拜的,不然他还真等弄两个“跪得容易”来戴戴了。
“平身,赐坐。”太宗坐在榻上正在看奏折,闻声抬起头来,见两人是一起进来的,当下眼睛里便染上了笑意,道:“你们兄弟两个怎么走到一起了?”
两人谢过,刚坐下便听得太宗如此一问,俱是一惊,太宗用的是“走”字,而不是“碰”字,虽是一字之差意思却已然差之千里。
太子当下便赶忙很是恭敬的回答:“儿臣前来觐见父皇,刚刚走到殿外便遇见了三弟,遂一同进来了!”言外之意就是,父皇,我们兄弟俩只是碰巧遇见的,没有共同谋划算计父皇你老人家什么。
太宗一笑,也没有再纠缠于这个话题,这三年来李恪与太子走得亲近,他是看在眼里的,两人感情好,太宗自是高兴的,他的皇位是弑兄得来的,却不希望他的儿子也学他。遂转换话题,转而对着李恪关切的问道:“恪儿此来,可是身体已然大好了?”眼神很是慈爱。
“儿臣谢父皇关心,已然大好了,今rì此来特向父皇请罪问安。”李恪还是很感动的,虽然是君臣,却仍然是父子!
“嗯,如此甚好!以后当要注意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再让朕与你的母妃担心!”太宗闻言,倒很是松了一口气,自打三年前李恪为他挡了一箭,便一直担心影响他的身体,怕产生什么后遗症,虽然御医一再保证,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为人父母的说不担心却是假话,当下仍是细细嘱咐。
“儿臣明白!以后一定注意,再不让父皇与母妃担心!此次却是儿臣不孝!”自是连忙应下。
“好了,此事便不要再提,你孝不孝顺,朕自是看在眼里的!”太宗却是笑道,表情很是祥和,随即便转换了话题,笑着问道:“朕听说恪儿这几rì在府中闭门读书,跟着两位先生可曾学到了什么?”
李恪不知太宗此问何意,却也自感没有什么不可明说的,遂如实的答道:“两位先生近rì正在教授《孟子》一书,昨rì正讲到《公孙丑下》一篇,儿臣从中知晓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李恪所说却为实情,虽然前世的时候上语文课就已经学过了,但也只是学过其中几篇经典的,在大唐这个崇尚儒学的时期,就他那点水平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这一世只好从头学起了。
“好……好……”太宗连赞几个好字,显得十分欣慰,“恪儿须知,这一句短短的只有十二个字,却包含了前人无数的心血,不只是适用于战争中,即是平时治理国家也当得知道人和的道理。”说到此处,又转而对着太子教导道:“太子当得知晓,老百姓是国之基石,基石不稳,国家也必将坍塌,所以当政者首要注重的便是民心,凡事当顺从民意,天下自可太平!”
太子李承乾自是点头称是不止,直赞父皇英明。
李恪听了也是不断点头,心中暗赞,难怪后人给予唐太宗的评价如此之高,不只是因为他开创了贞观盛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至高统治者,能够看到民心的重要xìng,这点十分的不易,而现在说的这番话简直就是他后来所说的“民之为水;君作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翻版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