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章 初春的阴谋(1/2)
“好雨知时节,当chūn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hūn雨初下之时,自然要勾起不少文人才子的湿意,只是这种文艺式的说法,却也不能长久,长久文艺,那就是矫揉做作,而且,文艺能把妹,却不能当饭吃,于是才子失声,老农便开始嘟囔下里巴人式的说法:“chūn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chūn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这开chūn第一场雨,不顾才子老农,兀自没rì没夜的下个不停,竟然一下便是四天,却还没有开天的迹象。
淅淅沥沥,就像林黛玉的眼泪一般,没完没了,当初的新鲜,早就无影无踪,有的却是恼火的烦闷,便如贤良兄弟说的那般:“这雨也落得忒烦人了些!”
今rì是国子监月考的rì子,贤良兄弟本就忐忑,被这烦人的chūn雨一搅和,便是愈发的急躁了。
李剑凌斜靠在马车墙壁上面,笑道:“你们莫急,这些rì子你们的进步已经不错了,这次月考,我便再帮你们应付一次!”
贤良兄弟并未因为李剑凌的话而高兴起来,相反,两人却都是皱起了眉头。
“姐夫啊,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这些天魏贤那老家伙笑得有些诡异,我有种不好的预感!”
自从被王良捅破了那张纸,贤良兄弟便更加干脆,只要是和李剑凌私下相处,便不会换其他称呼,姐夫姐夫的喊的顺溜,这称呼听多了,便成了自然,所以李剑凌自然也习惯了。
听小舅子的担忧,李剑凌并未放在心上,冷笑道:“一套考题而已,总不会超出《算经十书》,他再不要脸,那也得按规矩来!”
说道底,李剑凌还是低估了国子监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错误的把魏贤只当作了一个无良老师,而忽略了国子监是大唐的政治机构。
有政治的地方便有政客,而政客从来就是不讲规矩不要脸的人!
听李剑凌这般说,王良也没有再说话,却是打定了主意,这次月考,一定要不再让李剑凌去做题了。
然而,当他拿到考卷的时候,却是傻了,不止是他傻了,算学监一百学子都傻了,一个叫“良田”的东瀛学生站起身来问道:“先生,这套考卷似乎不是算学考卷,先生拿错了吗?”
即便魏贤偏爱外国学子,但是这次月考涉及自身前途,自然也没有什么好脸sè给那东瀛学子看,冷声道:“没错,开始做题!”
说罢,魏贤也不监考,径直出了考舍。
所有的学子都看向了王良,王良亦是一阵踌躇,正要起身,却被郭守业止住了,道:“王良,先莫要去找先生,此事之中必有蹊跷!”
郭守业便是洛阳商人郭万金之子,在和李剑凌赌钱的时候,输光了所有家产,自后,痛改前非,同样也是进了国子监,平时却还要去李剑凌的私塾“补课”。
“我也觉得不对劲,这套考卷太过于诡异了!”
侧边的杨崇义之子扬名也附言,道:“而且国子监早有规定,月考必须分舍而考,助教监考,博士巡考,现在不但不见监考助教,连魏贤也出去了,事出反常必有妖!”
有两人的提醒,王良也jǐng惕了起来,这时,一个学生忽然落泪了起来,惨然道:“若是月考不过,便要被剔除出监,可是我连考题都读不懂,又如何做题啊···”
算学一科是旁门,考不了科举,也不能入仕做官,即便是七品小官家的子嗣,也不屑就读算学监,是以算学监的学生,多是贫民工商子弟。
至于那十三个外国学子,却有不同的待遇,可以学遍国子监六学,可留唐科举出仕,亦可归国传播大唐文明,朝廷对归国学子,不仅有封赏,还会派出护卫一路随心保护。
是以,那个学子这般一悲切,顿时让其他学生也都戚戚然焉,这个时候,商贾子弟倒不如后世那般瞧不起这些贫民子弟,反而生出了几分“感同身受”的同情来。
想了一会,王良还是给一个坐在后排窗边的学生点了点头,那学生双目一亮,将试卷包好,扔出了窗外,一个助教打扮的青年,捡起布包,揣进了怀中,便朝着国子监安置书童的偏楼方向走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