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章 大唐这块饼(1/2)
一个大饼,被十分之三的人,瓜分了十分之七,剩下的十分之三,则是十分之七的人来分,手长的拿一块,体强的拿一块,鼻子灵的拿一块,剩下一点碎末给了绝大多数人。
大唐取仕这张大饼,世家门荫占六七,科举取仕占三四。
国子监是大唐“教育部”,同样也是大唐“最高学府”,是朝廷科举取仕的主要生源地,准许商贾子弟进国子监,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表面上是武则天推进科举取仕的一次推手,实际上却是对世家的一次削脸!
科举之中,录取比例又是名门望族、达官贵人子弟占其七,国子监以及各州府学馆生源为三。
而这三分之中,绝大部分仕子,都是出自国子监!
只不过,以世家贵族的嘴脸,即便是对自己吃剩的“碎末”,那也是不想那些贫民染指的,更别说是身份更为低下的商贾了。
所以,武则天的这条政令,绝对是世家贵族的一次打脸,然而,武则天能这般不动声sè,顺顺当当的打脸收手,定然是获得了朝廷高层的支持。
细细一想,从高宗年代开始,大唐高层之中,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及第爬上来的,不过,李剑凌对此没有太多的念想,只是想到了姚元崇!商贾进国子监,有唐无先例,偏生在自己跟姚元崇说了那一席话后,便有了商贾子弟进国子监读书的举动,李剑凌自然知道,姚元崇定然在这中见出了大力气,至此,李剑凌对姚元崇在朝中的能量,又有了一个新层次的认识!
只是,这条路还有很远的距离要走!
国子监作为大唐的最高学府,本就是不是为贫民百姓服务,而是为朝廷官员子弟“学而优则仕”开设的一个“朝廷私塾”。
虽然也象征xìng的招收了一些贫民子弟,但都是只能吃“碎末”了,他们只能进“书学”、“算学”、“律学”等“左道之学”,而进不了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治国之学”,因此也就和庙堂中枢无缘了!
左道之学中优胜者,逆了天,也就一打酱油的,到老也进不了朝廷的zhōng yāng中枢。
但是——
体制外的人,自是无比的羡慕体制内的人,虽然知道只有一些碎末吃,虽然知道自己可能连碎末也吃不上,但是,却还有无数人挤破了脑袋,也要往里面钻。
所以,准许商贾子弟入学,会极大地刺激商人们“学习”的热忱,商贾入仕,这或许就是大唐经济兴盛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并非李剑凌的初衷,他的布局没有这么遥远,他不争百年,只争眼前,只希望能搅浑这潭水!
李剑凌的思绪越陷越深,却忽的发现,王元宝一直在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李剑凌生怕他究根问底,连忙岔话,提醒道:“伯父还是快去国子监寻条门路,把王贤王良兄弟两弄进国子监,免得到时候没有名额了!”
王元宝一呆,顿时叫苦不迭,顿足道:“我怎么把这个事给忘了,多亏贤侄提醒,否则我真是误了大事了!”
李剑凌本想问一句“今rì大年初一,国子监是否办公”,但是王元宝,却早已心急火燎的跑了下去,李剑凌也只好又把话给咽了回去。
不一会,王韵也上来了,问道:“你给父亲说什么了,怎么急成那模样?”
李剑凌笑道:“国子监招收商贾子弟入学,伯父如何能不急?”
“真的!”
王韵一声惊呼,脸上却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意道:“太好了,真是皇恩浩荡!”
李剑凌听着,眉头微皱,虽然没有说什么,却是忍不住叹息了一声,王韵瞪了李剑凌一眼,到:“大年初一,却叹甚气,也不怕触着霉头!”
李剑凌摇了摇头,指着王韵捧着的一个长木匣子,道:“这是什么,给我的礼物吗?”
“我也不知是何物,刚才有人送来的!”
王韵也很是好奇,道:“说是给一个白衣公子,我想家中就你喜穿白衣,定然是你了!”
李剑凌自讨个没趣,不由尴尬的摸了摸鼻子,伸手掀开了木匣,却是一柄刀——一柄很长的刀!
大唐之刀和唐以后的刀相比,刀形有极大地区别,唐刀更像是剑,实际上,唐刀就是根据汉代长剑衍化而来,所谓“持三尺长剑”,便是唐刀常见的规格,然而这柄刀,竟然长约四尺!
这个规格,顿时让李剑凌心中一惊,眉头不自禁的扬起,连忙将长刀拿了起来。
刀鞘是黑檀所制,入手细腻坚硬,内置皮鞘,收口却是一玄铁jīng心打铸的神兽口,看上去,刀身像是藏匿于神兽腹中一般,拇指处,可以触到一个突起,李剑凌好奇一按,只听得“铿锵”一声,长刀却是猛地被弹了出来!
李剑凌吓了一跳,却是转念便明白了这个机括的用意,心中喜意更甚,右手握住刀柄,长剑归鞘,只听见咔嚓一声轻响,长刀被纳入鞘中,没有半点晃动。
最让李剑凌欣喜的是这柄刀的本身,刀柄加环首长约为一尺,也就是说,光是刀身,便有三尺多长。这样的刀极为难得,刀身愈长,则刚xìng愈弱,极易折断,对铸刀之人的工艺和材质的要求就越苛刻,当然,还有一个主要问题是,刀长,难出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