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三十五节 力竭而战(1/2)
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三十五节力竭而战
红军在小相山中设置的防御阵地使岳乐不知所以,折腾了几天才将前面的地雷阵趟了过去。又攻了几天,岳乐对红军的防御阵地有了初步的认识,前方看似青山绿水,实则其中大有乾坤,红军利用各种有利地形修筑了大量的暗堡工事,有些暗堡修于地下,多年的风吹雨打,茂盛的植物已经将它们与大地融为一体;有些暗堡是利用山体岩石和山冈地形修筑的,多年的建设和改造,它们已经与山地地形合在一起,几年来刻意营造的绿色植被已经将这些防御工事遮蔽的无形无影。
清军攻了多时都被红军这奇特的防御阵形给打了回来,康熙曾亲自到阵前观战,看着对方在山上数万条火枪一起发出的射击声,炮弹不断在清军队伍爆炸。清军也是被红军打怕了,在枪林弹雨中本来就战战兢兢的行进队伍竟越来越慢,最后实在抵挡不住,只得又逃了回来。看着红军隐蔽在山中的阵地,康熙也体谅了岳乐的难处,己方的大炮只是盲无目标的向对方乱打,大炮几乎不起作用,那火枪、长矛和弓弩就更是无用。想起进攻四川以来虽是得了不少胜利,可也算彻底的见识了丁勉小子的神奇,对丁勉虚虚实实的一套做派也算心中有数。可看到眼前的情形,他又对丁勉有了新的认识。这红军防御阵地的情形,这阵地与地形地貌融合的阵势,这里肯定是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从时间上算。从这些防御阵形看来丁勉早已算到会有今日一战。可康熙也还有些不解,依丁勉地一套游击战的战法,在这里死守宁远似为不妥,他手中二十多万疲兵要仗着眼下这些零碎机巧来抵挡朝廷大军的围攻怕是不成,就是一时得些便宜,只是长久下来,他们最终也难逃全军覆灭的下场。依丁勉的精明。难道他会在这里等死?再说原本他还可以率军退往西北,那里有更大的施展余地。那里也有更多的逃生机会,可丁勉最终还是选择了死守宁远。看似这也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有他发家之所,这里有他生存地根基。但这与他游击战中的战术不符,在康熙眼中,丁勉在宁远周围建立这种防御堡垒式地阵地来阻挡朝廷大军的进攻实在不是高明的举措。
康熙经过几个月的战事,对朝廷大军的进展还是满意的。对最后在宁远聚歼丁勉红匪也是充满着信心。鉴于遇到红军坚固发防御堡垒,他再次召集军机大臣和各路将帅会商对策。众人提了很多建议,有人提议集中火力攻打一路;有人提议绕过红军堡垒阵地,另寻它途;还有说要防着红军逃走,要南面吴世蹯和王进宝加紧进攻,合击宁远。可安亲王岳乐却与他人不同,他认为丁逆既然在此设下如此严密的阵势,看来他是决心要死守宁远。而他在此处经营多年。那堡垒、暗道也是经过精心准备,若要一时三刻既有收效,定是十分不易。可是朝廷大军四围,他终有支持不住地时候,眼下就是要在加紧进攻的同时争取将他们围在此地,让他们无路可逃就是。康熙听了心中也有同感。可一旁的索额图却提出不同的见解,他说眼下对红匪定要全力施为,尽早灭了川陕匪患。一则是丁逆狡诈无比,今日将他围了,及早将此贼拿下乃是天下社稷之福。再说朝廷劳师动众,耗用繁重,国库不堪重负,尽快结束战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索额图的一番话让康熙更是担心,后方的各种不利情形已经从各方面显现出来。首要是兵员不济,各地大员都奏报征兵不易。各种关于四川红匪的传言四扬。有道红妖暗得神灵襄助,朝廷大军征剿四川屡遭红妖天火。前后被烧死地竟有几十万之多。还有传言那红匪头目丁妖竟有那土行孙般的能耐,时常是掘地而走,总在那要紧的关口从地里冒将出来,口中喷出万丈火焰,就是成千上万的人也被他顷刻间化为灰烬。各地民夫听了流言,纷纷逃避兵役,就是强行召来,半道上也多有逃逸者。再说军需粮秣匮乏,军饷不足,旷日持久的战事已经使大清国不堪重负,祖宗定下的永不加赋地遗训早已被自己破了,明朝末年那种苛税徭役不绝,战事纷乱绵绵的噩梦正要在大清重演,百姓与官府之间已渐成水火。眼看这丁勉为乱远甚三藩,朝廷之根基亦是不稳矣!
康熙与众臣定下作战方略,对匪巢宁远实行连续强攻,不使红妖有片刻喘息之机,以便尽早结束战事。号令一出,清军开始在数十里长的战线上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投入进攻的人马多时可达一、二十万人。这是规模空前的战事,一方仗着人多势众,山呼海啸、满山遍野,好不威风;而另一方则依托地利人和及各种轻重武器顽强的抵御着敌人的进攻。经过多天的炮轰人踩,总算过了红军的地雷阵。紧接着就是紧张激烈地阵地战,只见阵地前到处是烽火连天、炮声隆隆、枪林弹雨,那清军人群常被红军炮火淹没。清军将士此时也多有经验,猫着腰,疾步曲折前进。到了近前,就听到那“嗵”、“嗵”地闷响声红军的飞雷响起。众人知道厉害,连忙趴下,“轰隆”、“轰隆”地爆炸声接二连三的响起,爆炸掀起的黑烟裹着大量的尘土石块将阵地前笼罩了起来。接连的爆炸使一些清军慌乱起来,有人试图向后爬去,有人想起身向后跑,可红军的飞炮不依不饶的跟了过来,许多向后跑的清军立即被炸飞上了天。原来红军中主要以飞雷炮为主,重叠而置前后有四五层之多,待大量敌人进入射程以后再实施齐射,这样就可以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红军地这种战术果然有效。虽然清军人数众多,可在红军飞雷阵的沉重打击下,几天的进攻竟毫无收效。
惨烈的战事使清军将士的信心逐步下降,若说前期战事尚还有些胜利的余威,随着山区作战的日益深入,清军上下对取胜。红军地大部分战壕是隐蔽的,钢筋水泥砌成地通道和碉堡使清军的攻击成效不大。反倒是红军对敌人的打击却十分有效。清军的每一次进攻都显得十分艰难,伤亡在急速的增加着。有时费尽死力攻到了红军阵地中。由于不知如何进入暗道,因此也大多被红军用手榴弹和后面打来的密集子弹所伤,不得已还是败回本阵。仅仅不过十几天,原本悲观厌战的情绪渐渐被畏惧与恐惧所代替,不愿参与进攻,自杀、自伤、装伤地情形开始出现,许多人开始想着如何逃离这人间地狱。面对红军这种难缠的阵势。清军想到了用火攻、用火药炸、用地道挖的各种招数,虽然有些成效,但伤亡却与日俱增。半个月后,清军虽然占领了部分前沿阵地,但红军在山口处和核心碉堡的工事十分坚固,而清军密集的进攻队形却使红军的重炮群威力大增,每次覆盖射击都使清军遭受重大伤亡,每次见到成千上万的清军笼罩在红军的炮火中。康熙地心情都益发沉重,有时眼看清军大队已经冲了上去,眼看取胜有望,红军阵中又出现了那令人恐惧的火龙,清军人群立即发出一片惨叫和哭喊声,不少人被火蛇卷做一团。后队一见此情形。立即就不顾一切的向后逃去,精心组织的敢死队、督战队也都失去了作用,一次次的进攻都是无攻而返。有几次红军有意将大队清军放入山谷中,然后利用重炮群断后,火枪、飞雷再结合喷火器将突前的敌人全部消灭,以至于。在东面,进攻红军堡垒时,十几丈高地高墙成为清军不可逾越的一道死亡线,往往上的人少了不起作用;上的多了,手榴弹、炸药包又如雨而下。伤亡自然不小。攻城的器械折损严重。有时红军竟在高墙上对着攀爬的清军使用火焰**器,伤人不说。更重要的是极大的打击了清军的意志。短短一个月,伤亡就超过了十万,已经有人开始逃逸、装死或是投降。而此时的清军上下都看了出来,这是一场不对等地战事,己方地火力对对方毫无作用,而对方的火器却用地得心应手,有人甚至认为这场战争已经失败了。沮丧、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开始滋生出来。
而此时,在成都方面,清大将军尚善率领的二十多万大军也在与红军成都方面军进行着激烈的战斗。红军成都方面军正在利用成都外围的战壕阵地阻击着敌人的攻势。但是二十万清军对十万红军只能打个平手,双方一时也陷入了胶着状态。
在激战期间,朝廷的最大困难出现了,王屏藩的重火力和火枪营弹药快用完了,在攻击红军各主要阵地中,由于各种从红军方面获得的武器已经成了清军手中最有效的武器,一路打来都是用大炮开路,有时收集红军的手榴弹、炸弹和各种弹药反而成了清军上下的要务。可是究竟所用远大于获得,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缺少弹药成了清军致命伤。王屏藩见弹药快完了,立即停止了新式火器的使用。这一来清军的火力顿时下降了许多,只能用原来的红衣大炮来攻击红军,火枪、弓弩成为清军手中的主要兵器,清军的攻击力锐减。
清军的变化立即使红军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红军首先集中火力打击敌炮兵,红衣大炮在红军重火力突击下损失很大,不久火器营在红军的打击下失去了作用,这样红军开始利用敌人的弱势开始大胆在阵地前布起地雷阵、铁丝网。清军火枪营、弓弩营竟成了红军的活靶子,清军的士气渐渐跌落到了崩溃的边缘。
此时红军在三条战线上都守住了阵脚,南方方面军和成都方面军都能与敌人打成平手,而正面阻击敌人的第一集团军和特种集团军则利用良好的防御工事抵御敌人的进攻,高大节的红军第二骑兵集团军就成为机动兵团。鉴于战局已到了关键地转折阶段。高大节首先向总部要求骑兵第二集团军出击盐源,会同南方方面军一道歼灭周吴主力和王进宝军。而在成都的李柱和谭洪则提出集中部分兵力消灭尚善所部。这两条建议提出以后,丁勉立即召集袁宗弟、方以智和周培公商议对策。结果在会上三人都不同意南北两方面用兵,方以智提道:“眼下我军回旋余地不大,宁远城中百姓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撤退,在根据地里军需物质和弹药供应已经十分紧张,就现有的兵力和武器弹药情况来说我军不宜对敌人发起大规模的围歼战。何况现阶段清军和周吴军队都缺乏有效的兵器,因此他们在攻击我军阵地时都要付出重大代价。反而我军却伤亡不大。若是我军出击,必然短兵相接,敌人一定要抵死相拼,若此则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我军会有许多不必要的牺牲。此时乃双方相持地最后阶段,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我军坚持下去。不久就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周培公也提出了同样地观点,他说:“此刻清军弹药缺乏,而我军也到了一个紧要关头,各种军需供应也很紧张。眼下我军不能仅看着宁远一地,既然已有部分机动兵力,因之应集中力量出击外围。眼下至要乃是出兵湖广、江西,力求在此获得立足之所,以为后日之需。”
袁宗弟听了也道:“参议所想及是。既然宁远一地暂可无忧,当务之急乃是出击外线。再说眼看满清即将大乱,我军早做准备实为上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