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二十七节 蜀变惊天(2/2)
此时地杨起隆内心里也产生出一些疑虑,从丁勉对红四方面军的态度来说,他还是可信的。几年的战事下来,红军正如他所设计的方向有小到大的发展着,特别是西北一战而定,眼下自己可说是西北王了。只是觉得眼下红军里,各地政府里,大家都是只认有百姓党,谁还记得有个回天坛呢?为此事他曾与武家成商议过,武家成也说已经没人认回天坛了。这时地杨起隆心里还想将回天坛尽快恢复起来,恰在此时中央关于《关于清查红军内部帮派活动的指示》发到了西北,加上原来关于中央的一些撤消党内派系地指示。杨起隆却感到丁勉得势后终究是要清除异己,自己作为回天坛领袖恐难被其所容。杨起隆心生贰意了。
成都陷落不久,红军总司令部向红四方面军下达指示,要求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和红军第二十一集团军部分部队入四川参战,而以红四方面特种军为主组成三万人的先遣军出击河南的洛商,以建立以伏牛山为中心红色根据地为目的,与清军展开斗争。以策应四川红一方面军的作战,红四方面军要全力支持这次出击行动。
杨起隆听到中央要求红四方面军多路出击。心中开始盘算起来。红军第一骑兵军是建立在原红军陕甘支队的基础上,其中大多数指挥员都是原四川派来的。他们经过了陕甘战役以后,部队重新换了装备,增加了大量地火器。加之其司令员李柱是丁勉死党,因此第一骑兵集团军自己是指挥不动地,而特种军也是丁勉一手组建地,其军长蔡民奎死心踏地追随丁勉。因此眼下说是红四集团军有十几万人,可真能受自己调遣地仅红二十一集团军而已,就此其中还不知有多少死硬的丁党分子呢。眼下要让各路出击,自己要多个心眼,若是骑兵军或是特种军折了也就是了,可要是红二十一集团军参加四川的作战,万一要是有所闪失,到时自己手中将无可用之人。亦或是那丁勉用些手段。将我的二十一集团军中再清洗一番,那岂不彻底被架空了?恰在此时李柱和蔡民奎又来请战,杨起隆思量再三,又与几个手下商议过后,决定派红军骑兵第一集团军支援四川,特种军中以一个特种师出击商洛。而杨起隆给中央来信。以西北未靖为名留第二十一集团军在西北,他还以不便行动为名将特种军的炮兵师滞留在了陕甘。
在云南边界的边防军两个司令赵良栋和王进宝听说成都被清军攻克,心中竟生出一些复杂地情绪。在年初川北的战斗中,由于不知道内情,被丁勉率领的红军好一阵痛打,两人稀里糊涂的就成了红军俘虏。后来看红军在汉中全歼图海的满清大军,又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和学习,两个人思想上都渐渐倾向于红军了。在前时对吴世蹯所部的战斗中,两人不仅带领边防军积极参战,而且还对红军强大的作战能力有了新地认识。他们都觉得这次归降红军做对了。普天之下能与红军争锋的军队已经没有了。可是王屏藩的投敌以及后来红八军的战场投敌让两人内心中又产生了一些波动,看来红军也有不少弱点。朝廷的势力还十分强大。他们心中对战局的发展也有了许多担心,虽然已经将朝廷地劝降信报呈了红军总司令部,并几次将前来劝降的朝廷密探活捉惩办,可是红军在川中的节节败退让赵、王两人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也不禁有些怀疑丁勉和红军的前程了。
对于四川红军的不断后退,四川的百姓和部分红军战士也有意见,他们认为应该在成都与满清军队血战到底,有些人甚至将血书交到了红军总司令部。当成都陷落以后,许多部队里都有人提出了杀回成都,与敌人决战的要求。可作为红军主要领导人,丁勉、方以智和袁宗弟等人却态度明确,前期红军节节抵抗的战术只是迟滞敌人的进攻,可真正地运动防御战应该是从成都保卫战开始地。几个人对红军前期作战的得失进行过多次地研究,最后统一了认识,前期作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由于红军的节节抵抗,清军占领成都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样为后方构筑完善的防御体系创造了条件,红军已经在预定地域组成了严密的防线,同时红军开始制定出一系列的反击计划,真正的四川根据地反清剿斗争将拉开序幕。当然红军司令部也对前期作战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检讨,对在作战中惊慌失措、轻易放弃阵地的一些红军将士进行了严肃处理;对玩忽职守、卤莽蛮干并造成损失的指挥员予以撤职,其中红军骑兵第六军军长吕飞强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盲目指挥骑兵军出击,以至于陷入敌人的埋伏,给骑兵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红军总司令部撤消了吕飞强的职务并将他送交军事监察局查办。
红军司令部向各部队传达命令,命令各部服从统一指挥,坚守自己的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并以不断的猛烈的反冲锋来消耗敌军,争取在这次根据地的保卫战中彻底消灭大量的清军。
占领成都之初,康熙的心情好极了,众臣当然也是一片阿谀之声,就连王屏藩也改变了态度,他主动向康熙请求自己的队伍参战。康熙心中大喜,当即命王屏藩率众绿营军协力作为。可是说起下一步行动,众臣里倒有了一些分歧,多数人主张一鼓作气平定宁远;可有人却主张向成都四周扩张,以稳定四川大局。康熙当然是心中有数,眼下丁勉虽然屡屡败退,可他元气尚在,特别是他在宁远经营多年,那里才是他的根基所在。虽说朝廷大军已得了成都,可真正的恶战还在后面,眼下应立即发兵进攻宁远。
在成都时日一久,总结前期战况,加之看过成都实际情形,康熙的心情开始转变。一则成都外围战,朝廷大军损失不小,战果却不大。红匪渐渐显出其游击战特点,任何一地都可能有重兵,也可能无人防守。大军受制于这种游击战术,畏首畏尾、迟疑不定、进展缓慢。二则在成都并未出现预想的激战,红匪是有序的撤退,成都几近是原封未动的被朝廷大军所占。可入城几天后才感到情形并不如意,城中百姓不足十万,大多是一些零散商户,老弱为多,他们所有的钱粮用物极少,对大军作用不大。加之入城以后康熙为平定民心,曾发诏严禁各路滋扰民生。因此朝廷用度只是后援。三则康熙经过几天视察,对成都市景地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街景市貌竟要赛过京师。从衣着和门户情形看去,百姓应是丰衣足食。更则留城的百姓对朝廷大军甚是漠然,就是对皇帝康熙,阿谀者都是朝廷属下,百姓见了也多是躲避为主,显示民心所向,不在朝廷。看成都附近各种工场作坊之所在竟多达一千多个,其中有些工坊规模极大,所产衣食用度十分齐全,成都工商发达,物用丰富,通衢四方。再细一问,方知丁党制下,百姓极是规正,在各种工厂、作坊、商铺和各种衙门机构中从业者达十之六、七。由于朝廷大军攻克了成都,成都的工坊悉数搬迁,少了生计根基,百姓只有随工坊而走,成都空矣!
看了这些,回想起丁勉在京师所为,康熙觉得这丁勉实在是个难得的怪才,看来是工、农、商、学、兵,无一不精。这次他轻易放弃成都,看来是有意而为,只是不知其后着如何,看来还需对之认真琢磨一番。众臣庭议战事,说到规取宁远,明珠道:“若论宁远战事,红匪必是死守要道,四处袭扰。大军应不顾其游击战法,直取宁远为上。”
王屏藩提议道:“眼下骁健营虽已组成,还应不断增强其兵力和火力。若论后日之战多在山地,路险多难,想红匪必然居险而守。因之我大军应由身手矫健者组成游击营,用以寻路开道、探知敌情、袭扰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