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节 红色陕北(1/2)
在战役总结会上丁勉首先对自己主张那个部队抓的马多那个就成为骑兵部队的做法做了自我批评,同时对战役最后的混乱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带头加入抢马的指挥员予以降职处理,他要求各部队将缴获的马集中上来,由支队司令部统一调配。
在会上,丁勉对陕北的工作提出几点要求:“一,鉴于现在陕北已没有大量的敌军,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一团和二团马上到延安,消灭城里的敌军后马上开始向安塞、保安方向发展,建立根据地;三团从延长向延川、清涧发展;各部队要派工作队到农村去,组织农会,建立村、乡、县级政权和各级民兵组织。今后我们还会面临强大的敌人,所以一定要以农村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而建立根据地的关键在于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各县政权可按原来清政府的模式设立,但要推行我们根据地的政策。对各地方地主富豪,除罪大恶极者惩办,其余都任由其发展。对原满清政权中的官员,除各县主要官员更换成自己人以外,其余人员只要不再支持满清政权的都可以留任。这样便于以后我们可以用较为灵活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第二要加强军事力量,对红军陕甘支队建议由一团、二团、三团各抽七百人,再加上愿意参加我军的清军俘虏里的骑兵组成三个骑兵团,由它们组成红军第一骑兵旅;一团,二团和三团其余的战士再加上新战士组成第二旅,每个旅配一个炮兵营和侦察营;特种大队直属支队司令部,参谋处马上要制定出一个整编方案来。各部队在发展根据地的同时要开展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让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为要和满清做斗争,我们在为谁而战,可以在部队里开展忆苦活动,表彰先进,鼓励进步;同时加强军队的纪律教育,在座的每个人都要重视军纪问题,狠抓军纪问题,一定要使我们的指战员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刻牢记在心中,它是我们建立钢铁军队的根本保证。我军一定要严格执行对俘虏的宽大政策,愿留的欢迎,愿走的发路费,不准虐待俘虏。军队还要加强军事训练,我们当前的作战原则是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次乔家庄之战是因为我们有地利人和,我们还有较为充足的火力兵器,而敌人兵力不足,没有后援,而且他们对我们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才吃了败仗。但这次战役不能成为以后陕北作战的基本模式,以后敌人会知道我们的基本情况,他们会派出更强大的军队来围剿我们,而我们的各种火力兵器面临着弹药的短缺,我们必须要依靠根据地的老百姓和敌人打游击战、打运动战,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围点打援,多方调动敌人,分而歼之,这才是我们今后作战的基本方式。各部队抽调人员参加司令部组织的政治军事培训班,我们急需要大量的合格指挥员。”
“第三是根据地经济问题,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成立兵工厂,修造兵器,补充弹药;其次,在延长和延川等地有煤油矿,要马上组织开采,我们从四川带来的技术人员马上行动起来准备炼油,大家记住:这些煤油将是我们今后战胜满清的重要武器。其次我们要加强对陕北盐场的控制,建新盐场,使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考虑到今后作战的需要,我们可以在一些山里或我们较稳固的根据地里储备一些粮食、弹药等战略物质,以备将来战事的需要。同时可以组织商队到西域、蒙古去交易,用我们的货物去换回来马和毛皮,为组织更强大的骑兵部队做准备。眼下王辅臣正在四处扩张,时局对我们十分有利,对外我们要打出吴三桂的旗号,乘机将根据地建立起来。对于今后吴军与清廷的战斗我们尽量不参与,眼下就要立即组织侦察队去和四川根据地取得联系,最好是找到一条比较顺畅的交通线,把我们这里的石油运到四川,四川那里可以多向这里运枪支弹药、火炮及其他战略物质。”
这些想法丁勉已经与杨起隆和袁宗弟都商议过,他们也都同意丁勉的意见。这次战斗使袁宗弟和杨起隆对丁勉又有了新的认识,战斗开始前丁勉做了许多让他们不理解的事情,他先要求将庄前的护城壕向外移了十几丈,袁宗弟觉得这样会让敌人有较大的登城空间,谁知后来这护城河内的十几丈的区域反而成了清军的坟场,护城河成了清军的鬼门关;其次他对火器的使用很讲究,先用石块和弓箭来打击敌人,使清军有了轻敌之心,再用zha药包和手榴弹将清军的步兵消灭殆尽;接着又开门招降激怒敌将,进而使用火枪消灭了大量的清军骑兵;而火炮使用更是特别,先是把敌人火炮摧毁,然后就不再使用,可他却一直用他那怪摸怪样的望远镜望着敌阵,当敌人的指挥部移到火炮范围内后,他下令炮兵全力轰击敌人的指挥机构,一举将清军的指挥机构全部消灭,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叫斩首行动。而正是这一行动成了后来战事的转折点,清军失去指挥后一触即溃,使红军能比较顺利的全歼这股顽敌。这一仗陕甘支队用四千多人消灭了清军五千人,众人对丁勉十分佩服,故而丁勉的建议大家也都一致同意。会议决定由袁宗弟带领一团、二团拿下延安后向西北发展;三团和其他部队从延长向北发展。其他各项工作也全面展开。
这次战斗对丁勉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他感到虽然几年来的准备工作已经做了不少,特别由于“惊天”zha药的问世,红军的火力兵器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这次战斗中正是由于关键时刻zha药包和手榴弹的作用,不仅大量的消灭了敌人,更重要的是给敌人以巨大的震慑,为后面的取胜创造了条件。但这次战斗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第一是没有想到起义后许多穷苦百姓加入红军后部队的组织问题,所以新部队的思想、兵器、训练和战术意志都还不能达到要求。第二“红星一号”、“红星二号”火枪射程短,发火率低,以至不能对敌人形成压倒性的火力,特别在敌人最后冲击沟口时几百条火枪竟只能有一半左右的能正常击发,若不是敌人失去指挥以及手榴弹的作用,那将很难抵挡敌人有组织的进攻。所以今后要抓紧时间解决火器的发火问题,同时还要加快研制飞雷和大口径火炮,以对敌人密集队形进行毁灭性的打击。第三红军的近战搏杀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丁勉受到现代战争的影响,所以对红军的近战能力没有过多强调。这次战斗暴露出红军经验不足,搏击能力弱的特点。实际上若不是袁宗弟等人在下面强调了搏杀能力的训练,红军的近战能力将更差。近战中红军的另一个突出弱点是防护铠甲太差,由于丁勉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火器兵器的研究上,冷兵器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次出征只是拿了一些给吴军造的铠甲配发了部队,所以在与清军的搏斗中防护措施不占优势,而在丁勉看来这些作战的防御措施本来应该做的更好一些。
这次战斗对丁勉内心处的影响巨大,这是他第一次面临这种战争场面,没想到清军竟是如此胆大的蜂拥而上,若有犀利的炮火,一次覆盖射击就可将敌人歼灭大半。他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建立强大的炮兵部队,让清军饱尝人海战术的苦果。其次还要加强红军的战术队形演练,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红军火器的作用,即要大量消灭敌人,又要从根本上震慑敌人,从而取得最佳的战术效果。这一仗对丁勉的影响也很久远,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在思考自己在这一仗中的得失,在作战思想上有那些优缺点,在兵力分配、火器及地形应用上有那些不足,红军的组织结构,火器的研究改进方面都影响巨大。
陕甘支队的一团和二团很快到了延安,延安的敌军见乱匪势大,也都望风而逃。紧接着安塞、安定、保安,延安南面的甘泉、宜川也相继被红军占领。三团和后来组织的四团占领了延川、清涧、绥德等地,各部队组织的工作队很快下到农村开展工作。由于陕北在明末清初几经战乱,所以清军也对这里的百姓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当袁宗弟打起闯王的一些口号时,许多人都认为是闯王的部队回来了,老百姓看到这支叫红军的部队比闯王的部下更有组织性,更关心爱护百姓。各地百姓群情激奋,纷纷起来加入反清队伍,红军的队伍发展的很快。各地还及时将农会,民兵、妇女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也建立了起来,并开始清除各地的满清的余孽。特别是袁宗弟的老家保安县(今志丹县),由于百姓都知道袁宗弟是闯王手下大将,如今见他又回来组织队伍和满清鞑子战斗,群众都显示出极高的热情,很快保安的白子山区也成了红军稳固的根据地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