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节 南方战略(2/2)
根据中央的指示,吴六奇在广东进行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先是不断的说服尚之信采取灵活的态度对待朝廷和吴三桂。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吴六奇倾向于吴三桂,从而与尚之信产生矛盾。而尚之信又投靠朝廷,吴三桂的势力渐渐退出广东,这时吴六奇与潮州总兵刘朝忠、高州总兵祖泽清结成反清联盟,在经过几次战斗后与尚之信达成了和平相处的协议,这样在吴六奇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广东根据地始终没有遇到大的战事。
在经济方面,开始时南方根据地遇到的较大困难是缺少钢铁。随着通往四川的运输线的建立,四川方面运来了一些。可一来数量太少,二来运送的风险太大。中央提出让南方工委自己想办法解决原料问题,转炉炼钢技术由派到广东的技术人员带去,同时要他们在海南岛上找铁矿。
战争爆发了,吴六奇扩大了护卫队的规模,同时加强了和福建方面的联系,由江龙船和护卫船组成的船队,开始时每半个月一班专门的航班,向福建的基地东山岛运去水泥和粮种,又从东山带回了海南缺乏的生铁和煤。后来形势发展很快,建造了枭龙船和海龙船,航班增加到每五天一班,后来又变成每两天一班。福建闽南根据地与广东根据地的联系十分密切,福建由于地域狭小,所以在没有战事时只保留一些基本的军队,大量的军队集中到海南岛进行军事训练。同样在广东雷州和廉州的红军也定期送到海南岛上进行轮训,大量的物质、军需、火yao和兵器都在海南岛上储备了起来。
随着时间是推移,南方根据地的工业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除了从四川运来钢铁和军火以外,吴六奇还专门在韶关买了一些铁矿和炼铁厂,专门在海南建了转炉炼钢厂,不过原料还要靠外面来运送。后来海南和福建岩州都发现了铁矿,渐渐的根据地的钢铁不仅可以自给有余,而且还可以拿出一部分精钢出口。而作为经济的支柱盐田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由于与沿海各地的军阀都有了合作关系,福建、广东沿海连绵几千里的海岸竟建成了数以万计的盐田,两地的盐业产量已经可以控制附近数省的食盐行情。几年里利用四川输送过来的技术,南方根据地成立了几个兵工厂,海南已可以用最新的技术铸造大威力火炮,制作火枪、烈性zha药、手雷、地雷等武器。由于广东的战事不多,所以武器要么运到福建前线,要么储备起来准备今后大战之用。而广东根据地还借者尚无战火的机会建立了造船厂、水泥厂、服装厂、食品厂、造纸厂、制药厂和橡胶厂,广东海南制药厂的奎宁药成为全国的抢手货,而橡胶厂利用生产的橡胶为红军生产了大量的橡胶制品,到红军参战时各地主力部队已能达到每人都有一双胶鞋,运输车辆的橡胶外胎也一直在研制之中。
康熙十四年初,海南造船厂利用戴伟从英国带来的技术,造出了载重量可达二十万斤(一百吨)的大洋船,运输能力有了大的提高;几乎在同时在海南岛的昌化发现铁矿,吴六奇马上在韶关招募铁匠和矿工在海南开始开矿,很快海南岛的钢铁产量就可以满足根据地的要求。南方根据地在战争前期为四川提供了很多从欧洲转过来的技术和人才,同时也得到四川方面在军事、工业、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和大量的人才。而广东和福建根据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广东向福建运送了大量的兵器、火枪、火yao等战略物质。康熙十五年初,根据欧洲最新的造船技术以及对大洋船的改进,建造了载重量可达一百万斤(五百吨)的巨型运输船,大大的提高了运输能力。以大洋船和巨型船为基础建成了枭龙级和海龙级炮舰,其中一艘海龙级炮舰可装火炮二百多门,载人达五百多人,强大的红海军也逐渐成型。
根据中央的指示,南方根据地组织了大型的商船队,开始以中国的瓷器、茶叶、工艺品、精钢制品、药品、橡胶制品等为主要商品向世界各地出口,同时进口了大量的战略物质,如欧洲的火器、炮舰、机械和倭国的白银等,一时间雷州、琼州、廉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在这里安营扎寨,大量的外国客商也云集广东沿海参加贸易活动。每年的贸易额已占到全国贸易额的四分之一,特别是对外贸易,在海军的帮助下逐渐成为控制全国对外贸易的地域。
这时亨利已是海军的总司令,戴伟是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他们已根据丁勉的指示控制了清廷从西洋进口钢铁、火炮、火yao的渠道。丁勉甚至让根据地加大这些物质的生产,能自己供应的就自己供应,价格抬的奇高,供应也不能保证及时足量。到康熙十五年底根据地已能控制满清进口的主要战略物质,最后丁勉一次从四川运来二十万斤(一百吨)精钢,要他们一次性全部买给清廷,价格要高一些。亨利和戴伟甚至吴六奇都不明白丁勉为何要不断的向敌人供应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质。
到康熙十五年夏,雷、廉、琼三州总兵力已达一万五千人,其中海军四千人,已有海龙级重炮舰三艘,枭龙级炮舰十五艘,江龙级炮舰四十余艘,另外还有其他民团、民兵两万多人;雷、廉、琼三州已组建了人民政权,广东的根据地一直在顺利的发展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