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节 藩台大人(一)(1/2)
这些事情丁勉已经和陈近南商量过,他倒不感到有意外。可方以智对丁勉说的有的知道,有的了解,有些这才听说,就问丁勉:“这煤矿、铜矿、盐矿要多大规模?政治学校意思?移民入川多大规模?建立海南基地意思?”
丁勉道:“下一段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工矿业,先看我们能控制的矿山的大小情况,当然是越多越好;政治学校就是培养我们自己的从政者;移民入川这也是越多越好,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他省也缺人,我们多下些功夫,争取今年能有二十万算吧;海南那里四季都是高温,日晒充足,有利于粮食和其他作物生长。那里还有最大的有利条件是四周都是大海,这样我们建了基地就可以生产海盐,种植金鸡纳树、橡胶树和做高产粮的种子基地,条件许可还可以开始造船,大力开展海上交通贸易等,当然以后打起仗来那就更重要了,可能在关键时刻它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呢。”方以智、陈近南听了知道这又是三百年后的思路在引导他,也在细细琢磨这些事情的具体做法。丁勉又说:“伯父,师傅,我们三人还是按在京城里想的那样分一下工。伯父您负责管日常政务,以后要在宁远府建各种矿山,还要建工厂、作坊,建学校,建研究院,皓然哥那里怕是不一定有很趁手的人,还有移民入川工作和建海南的基地,这一切都要由一些自己人去领着干起来,再有现在就联系吴六一让他把外国的机械师和药剂师送过来,您看需要人,您就找就是了;师傅您呢就负责开矿和建军队,根据我在京城里得到的资料知道在广东和陕西汉中都有大规模的铁器生产作坊,我们现在就组织人手分别到两地去招人,这事师傅您也管着;我就负责科研、商业、医院和资金问题。我看是不是咱们三个人先将自己分管的工作理出个路子,理一下该怎么做,要多少人,用多少银两,两天以后我们在一起互相商议一下,看是不是还有些疏漏,两位前辈看怎样?”
陈近南道:“贤侄说的已是很周到了。只是这可用的人手也是难得,若要是找上那不妥之人,反而可能会坏事。故而用人切记稳妥,不若就要原来京城里派来的人手多做也就是了。日后待我们有了学校,才好教化些可用的人手来。我也将天地会里几个稳妥的人调些过来。”
丁勉道:“这些就烦劳伯父了,我看我们到了宁远连找矿带建学校,若是没有好用的人手,咱这基业也就难成。所以学校建成后,我们每个人一有时间都要到学校里去给学员上课,教他们怎样执行我们的策略,教他们数、理、化知识,教他们如何管理好我们的矿山、工厂和学校等单位,还要教他们军事作战方式方法,他们将是我们以后作战的根基。”三人商议完后分头开始工作了。
丁勉又见了李立、谢全林、李柱(李柱子改名)、魏旭等,分别讯问了情况,然后他布置让李立把四川的商业、药铺及医院都管起来;谢全林、李柱跟着自己有其他的事情;魏旭马上回武昌,把湖北的得力人手往四川调。还要求他们互相总结一下前一段各项工作的得失,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加快发展步伐。他要李立开始筹建纺织厂、食品厂、造纸厂和日用品作坊等,丁勉想通过实践来为战时的自给自足奠定基础。
第二天,丁勉去拜见了四川布政使张德地。张德地一见到丁勉高兴的拉住他的手道:“贤侄。你真的来了,真想你们呀。快来让我看看,唉,到底是不一般,真是越来越有神采了。你舅舅可好?家里其他人可好?前日里秉强还说要回京城跟着你干呢。来来,快到屋里坐。”
进到屋里只见一位年纪约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秀丽的妇人接了出来,张德地说道:“贤侄,来见见我刚娶的如夫人。”又对夫人说:“夫人,你看,这就是我常提起的京城里的丁勉,丁少爷。”
丁勉忙施礼道:“伯母,您好。”
张夫人道:“贤侄莫要客气,哎哟,果然是一表人才,怪不得我家老爷和公子一直夸说丁公子是当世奇才,老爷想你时说要派人到京城里请你来呢。”后来知道这位张夫人是总兵谭洪的妹妹叫谭琳,十几岁开始在家守了个望门寡,谭洪在四川做总兵后才把家人都接来。张德地到任后,有人见布政史竟家无主妇,就从中撮合了这桩因缘,成婚以后一家人倒是和谐。
丁勉道:“伯母过奖了,小侄愧不能当。”
正说着外面张秉强进来了,一见到丁勉就上去拉住他的手惊喜的说:“真是你吗?少爷,丁掌柜,兄弟。”一时竟不知称好了。
丁勉道:“是我,秉强哥,你可好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张秉强道:“好,我很好;不,我不好,整天在监学里读书,快闷死了。”
张德地道:“强儿,读书乃男儿立足之本。为官入仕,此为根基,怎么读书怎会闷死呢,快不要胡言。”
张秉强道:“看丁兄弟也没为官入仕,不也同样惊天动地。”
张德地道:“你怎能与丁贤侄比!他当世无双,比不得的。”
丁勉道:“秉强哥,快不要争了,读书定是有用的,过些日子你这学生会有大用场呢。”
张秉强道;“有用呀?快说,兄弟,我就想跟你驰骋商界,整日看着人山人海的,还有大笔的进项,多惬意呀!”
张德地道:“强儿,说些呢,快莫要在你丁兄弟面前丢脸了。对了,你舅舅可好,家里人可好?”
丁勉脸色一变,“说来话长了,今日也是来找伯父商议些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