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当官的都坏(1/2)
富弼很因为他是头一次亲眼见到这种场面,而相反滕子京就很不紧张,完全不当一回事;笑嘻嘻的四周看风景,先是抱怨行宫里的酒水远远不能和水云庄那会相比,然后又说这一向累了,要告假,要远离海水、泥土、堤坝;要到行宫里来修养一段时间,这里好,无烟花之靡费,有之情趣,你看,那抱小孩子的明明就是个姑娘,瞧那风摆柳似的姿态!
说完一回头,发现那两个乌眼鸡一起瞪着他呢。
那两只乌眼鸡当然就是李清和范仲淹了。
要说晏殊办学的心,的确是热切的,李清这边才点算出二万贯现钱来交给他,而他的信早就四下里飞扬开了,一是邀请京城里只挂个闲职,而又有真才实学的官儿过来讲学,再有就是遍告各地为官的同年、同好、同僚们,要是地方有家贫不能就学的清贫才俊,一律推荐到金陵来,只要有向学之心,金陵不但免费入学,还免费提供吃住,并且偶尔还要发点零用钱。
的校址选在城东钟山脚下,还特意拖李清去看,让他感受一下这里的神秀之气,李清很不以为然,这不废话么,风水当然好了,整个就选在后世安葬国父孙中山的地方,李清心道这估计够戗,就算顶得过千年战火的洗礼,怕是到了国父去世的时候,多半也要拆了去。
把李清扯过来看的意思很明白,不是怕他赖帐,而是希望他的点算工作能进行的快点,可这也是为难事啊,数钱要信得过的人来干才行,而若英和云三娘识货倒是识货,但对市场行情就不甚了了,连他李清加一堆都没法和谢大娘比,而王钦若送来的财物。又大多是市面不常见的好东西,卖亏了可是不行的。
可晏殊等不及了,反正新学院一时半会也修不好,不是慈幼局从玄都观里迁到行宫了么?那干脆先把玄都观征来做学校,反正刘太后当政。道士也不吃香了,
穷文富武啊,要是个个都是红袖添香夜读,哪还有十年寒窗之说!
咱晏殊晏元献的名声不是盖的,十四岁进士及第,别说本朝,就是追到盛唐,也没几个人能早过他。神童啊;年纪虽然还不大。可喜爱招徕文士,奖掖后进之心闻名以久。现在金陵办以他主事,一时间各地青年才俊、饱学之士纷纷来投。
眼看地人来的差不多了,晏殊便邀江南东路的同僚一起过来观礼。咱金陵正式开学了!
范仲淹就是这么来的江宁。
当然吵架的内容和办学院无关,人家范仲淹也是寒士,当年要没有同样免费地应天,他范仲淹也中不进士做不了官,所以这样的事情他肯定会鼎立支持。
也别怪富弼为难。因为吵架的内容和他富弼有关系。李清不是交给他几万贯钱买茶叶和瓷器么,这么分派也是有原因的。咱大宋的盐茶是官卖制度,叫知府出面买,可比到市面买要便宜的多了。
眼看到年底了,普通百姓都要换钱过年啊,这几万贯虽然不是很多,但也给江宁的市面带来不少繁华气氛;李清对于茶叶、瓷器不算很挑剔,瓷器反正就不会坏,而出海一次少说也得三、五个月,甚至一、二年,所以新茶旧茶无所谓。
这事范仲淹一到江宁就知道了,因为富弼和他才算旧相识,没他的推荐,只怕富弼还接近不了晏殊、李清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范仲淹当然要为泰州百姓考虑了,于是他要求富弼多买泰州出产地货物。
可茶叶、瓷器泰州出地不多啊,能拿来说的就是那地方也出些丝绸,不过质量远远不能和苏州、江宁地比,人家那毕竟才被大水淹过,这下富弼为难了,因为李清就没让他收丝绸,再说他就是再不懂经济之道,也明白那样的货收进来卖不掉的。
于是这事就说到李清跟前了。
金陵学院开张也邀请李清去观礼,可这一向李清自己都忙得不开交,再说那样地场合李清也不大愿意去,于是便拿要点算财物做借口推辞不去,晏殊也不着恼,这也是正经事啊,数的快些给金陵不就快些么?
李清当然不是躲范仲淹的,相反见了他很开心,带着范仲淹、滕子京一行在行宫里到处逛,兴头来管什么忌讳不忌讳的,将李后主的词吟哦出来,并把王国维《人家词话》里地评论拿出来使劲地酸腐一通,搞得富弼在后面听得一楞一楞的,今天地同行人可都是历史有文才的啊,咱这可不算附庸风雅,而是堂而皇之的跻身风雅之流了。
最好谁写一章文章将今日之事记载下来,以后让中学生们也读读去!
可惜,有人要和他说买卖,这沾了铜臭味的文章,绝对不会万古流芳了,坏了他的小盘算,李清很憋气,更叫他憋气的,是范仲淹的态度!
这哪是做生意啊?你要打劫你就明说,找那么多理由干什么?而且还偏偏说的理直气壮,并且可以背出很多圣人之言来做论据,而李清背圣人之言背不过范仲淹,这能不恼火么?明明是咱占理的事情啊,居然要去找歪理!
我不买你的行不!
圣人之言可有说能强买强卖的?这下换范仲淹很憋气了,和李清相互乌眼鸡的瞪着看。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说的那么僵,毕竟是范仲淹开口啊,怎么着李清都要给点面子,既然富弼都说质量比较差,李清算计着怕是那些阿拉伯人应该没咱大宋人这么讲究,兴许便宜点也能卖掉。
东西差价钱就得便宜,这几乎天公地道的了,可人家范仲淹不同意!说是材料,人工都差不多,太便宜了容易“伤民”,晕死,咱这是做生意好不?那民是你这个地方官去管的。咱管的是货。
毕竟才遭了水灾,只怕那些灾民好不容易安置下来,肚子都没吃饱,哪有钱来买好的生丝,所以织出来的也差些。这个李清能体谅,还有就是当初为了泰州赈灾,他也没少花力气,于是便给范仲淹个建议,由他出钱买织机原料,再从苏、宁两地请些织匠能手过去教授,一来呢给泰州府的百姓多个生计,二来么。李清也变相的有了个稳定的供货源。不用事急起来到处去买货了。
咱提供生产资料了,也就是说咱才是老板。这价格当然是咱说了算,放在后世连中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可在范仲淹那里说不通。他坚持以后也必须按市场价格,否则是与民争利,是伤民,是言利之人。
只差没把个剥削说出口了,并且范仲淹还很痛心。想当初地李三郎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得知泰州府水患。不但热心在京城举行了大型募捐活动,还慷慨解囊,一出手就是五十万贯,范仲淹也早把这事张榜公布了出来,这事情在泰州府百姓嘴里可是到处传诵的,只差没给他李三郎立生祠了;可现在的李三郎呢?动辄就是利啊利的,学坏了啊!范仲淹觉得当初就应该把李清带到大堤去,这江宁烟花味道太重了!
李清气得七窍生烟,有这么算计的么?募捐是募捐,生意是生意,这是两码事情,人家王钦若给钱,可不是给他拿去换名声地,再说姑娘们凑出来的钱,更不能乱花了,可范仲淹就能把这两件事情搅在一起说,做生意追求的就是个利字啊,要都依圣人之言,还不如直接学雷锋得了。
富弼看着李清和范仲淹都生气,,也不知道怎么劝了,在边干搓手,要说曲直么,李清不用说道理就是对了,可一说道理,似乎范仲淹也很对,范仲淹可算是他富弼的伯乐啊,没有人家的大力推荐,只怕自己一个小茂才根本出不了头,可他对李清也有好感,岳丈给的这差事,离了他根本玩不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