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墨子十论(上)(1/2)
为了以防万一,墨子觉得有必要改革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令其由原来一切以传道授业为先的学派变得更像一个有着强大执行力的准军事组织。墨子打算让墨门的精英和骨干保留“墨者”的称号,而其他已经出师的墨门弟子则被称为“墨徒”,至于那些还在学习的年轻弟子、以及思想上倾向墨家的外人的门外之人则被称为“墨众”。这样一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墨子的那些再传弟子(禽滑厘、胡非子、高石子等人都已经开始收徒。)不必因为辈分的缘故而觉得低人一等了,以后墨门内部辈分不再重要(其实本来也比儒家好得多),才德与功过才是评价墨门弟子的主要依据
虽然心底里赞同夫子的做法,但聂华却也很是意外,因为他一直以为墨子是主张人人平等的(其实从墨子呼吁各国君主以优厚待遇吸引人才就可以看出墨子并不主张人人平等,但他一直以来的形象太容易引起误解了。),怎么会搞出这样一个等级制度来呢?
面对聂华的不解,墨子教导他,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样,一个勤奋好学之人与一个懒惰无行之人若是身份地位完全相同,那才是更大的不公。在墨子看来,能做到人格平等和机会平等就很了不起了
聂华释然,也终于渐渐把握到夫子思想的真义,闻名天下的“墨子十论”是绝不能望文生义的,否则逻辑上就会自相矛盾,“十论”应该这样理解:
一,“尚贤”,即反对以出身和血统来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并以高出身的贵族长期把持高位的血统论。务实的做法是劝诫各国诸侯打开出身的藩篱,提拔平民中的贤人为官。而墨子的理想则更激进,设想以民选官,层层上溯,直至天子,彻底废除世袭制,乍看上去很像聂华记忆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两者却有着根本性的差别,那就是墨子构想中的选举只选该级别的主官,而辅佐官吏则全部由该主官自己任命(辅佐官吏再任命他们的下级官吏,依此类推。),以符合其“尚同”的主张。而主官期满卸任后,其属吏也要全部更换(还是依此类推),只要留出交割过渡期即可,这样既能给平民子弟出头的机会,也可以很好地防范贪腐。不过这种制度是只有在小政府模式(比如古代的分封制、现代的联邦制。)下才能采用的,而历史上大一统后的中国一直是大政府统治模式,不再具备推行的条件。但在商鞅变法之前,华夏各国都还是更接近于小政府模式,墨子的想法完全有实践的条件,只是他始终兴不起发动流血革命的决心,那些君王又不会自己交出政权,所以只能在心里YY罢了
二,“尚同”,这只是强调各级政府在相应辖区内要有足够的权威,否则上面发布的命令下面却阳奉阴违,国家还怎么搞?事实上,在领袖及各级地方主官均由民选产生的前提下,在管理上也依然过分追求民主的形式只会严重影响行政效率,必须以“尚同”的思想进行修正。对于这一点,墨子特别提点过聂华几句,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下通达为重中之重”这句话,若是臣子都在欺上瞒下,就是领袖再怎么英明,也根本无法发挥才能。至于权力过度集中招致的风险,墨子也有所防范,这个年代的华夏还是有些民主传统残余(尽管只是贵族共和)的,搞出一个弹劾制度进行约束并不困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