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 活字印刷(2/2)
我需要关心的只是青铜活字的大小和质量。
鉴于成本高昂我没有要求生产太多大约也就在上万个字左右。每个字的大小约有5毫米见方厚度在1厘米上下这样的量能够满足目前绝大多数太昊教材排版的需要了毕竟目前太昊字也才3ooo个左右。
在已经驾轻就熟的泥范铸造工艺下几乎没有出现废品。绝大多数青铜字都得以一次铸造成型我检查了大半铜活字这东西圆润光滑表面已经不再出现早期的那种铸造毛边和泥孔看来铜匠们已经对泥范的质量掌握得很好了。铜活字的阳文深度在1到2毫米之间这个方面不是很均匀可以肯定地说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铜活字的报废时间有早有晚不过我还能要求什么呢?估计等到第一批铜活字报废的时候我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排字的铜模板经过多次打磨才达到我的要求主要是在平整度上欠缺这个时期的铜匠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较大平面的高质量要求。
但经过艰苦的劳动太昊12年4月16日第一批活字印刷的的太昊律法教材终于诞生了这东西比太昊宗庙的整版铜律法拓印效果好上了许多倍不仅清晰整齐而且边角线条清楚每一笔每一划都一丝不苟。早期的整版青铜律法拓印效果本来也还不错不仅太昊学校一直在沿用连太昊诸城和姜氏、公孙氏诸部族都广泛采用已经是太昊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在“一笔不正即须重铸”的高标准铜活字面前还是显得粗糙多了。
这批新教材立即让太昊学校的教师们爱不释手加上精心排版的封面上“《太昊律法》”几个大标题也让人耳目一新连上律法课的教师都对其他教师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优越感这让其他课程的教师既羡且妒随后在其他教材的排版工作中教师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太昊新教材的行工作比我预期的大幅提前。
批教材的印刷量每本只得3ooo册左右基本满足太昊学校目前所需毕竟太昊的教学体系还远不如后世繁杂虽然已经不只”四书五经”但也没有到要让我提出为学生减负的程度。
但太昊印出新书的消息以信鸽的度迅传递到了各城甚至各部族很快负责太昊书籍行的礼部长老们就接到了各城来的鸽书要求立即为他们准备足够多的书籍各族、各城的长老和学校教师代表将在近期赴太昊城采购新书。
太昊城内的纸张骤然紧张我不得不让大元城迅将那边产出的存纸调到太昊来而土鲁得到消息以后没等我交待就自觉地带着徒弟们开了工将铜活字的量再放大了五成这才得以满足一时的排版需求。
太昊12年7月粟苗已经开始抽穗而稻谷也开始扬花的时候一批批的代表们终于抵达太昊城散着墨香的太昊新书通过这些代表团流向各城各族。
太昊学校内的教师们这时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忙着教学而是向各城的教师代表们解释才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毕竟他们也才从我这里得到关于新书的基础培训远远地谈不上掌握更难以开展有效的培训。
这种情况下太昊律法的销量最大也就是情理中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