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节 老师(2)(1/2)
时间很快就到了元封元年的六月。
夏天走到了尾声,天气逐渐的凉爽了起来,甘泉宫的一些部门也开始准备搬回未央宫办公了。
这天早上,霍子侯刚刚吃完饭,吾丘寿王就背着一大撂竹简过来了。
“老师早安!”霍子侯现在虽然已经对这位严厉的师长,有了些怨言——任谁被一个老家伙指指点点,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多少会有怨言。
但是,吾丘寿王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霍子侯。
许是吾丘寿王早年曾跟随董仲舒学习的缘故,他非常守时,每天早上辰时来,晚上暮时归,从来没有出现过差别。
除此之外,他还相当的俭朴,身上从没穿过丝绸,脚下从没穿过软布靴。
从来都是穿着他那件至少有三四年年头的旧布袍,踩着一双微微有了些褪色的木屐,自己一个人背着至少重达六七十斤的竹简跑过来教霍子侯。
或许对于寻常的平民来说,吾丘寿王的穿着已经很华丽了。
但是,对于一个曾经做过三年光禄大夫,两年东郡都尉,四年朝议郎,七八年侍中,曾经最得天子刘彻看重的年轻官员来说。
吾秋寿王穿的实在是太……
不说别的,就是他曾经当过的那些官职的俸禄,估计也可能逼近四百金了。
当年张汤死后,家产只得五百金,天子刘彻就为此流泪,伤心之余,就把当时的丞相给关进大牢,逼其自杀了。
由此可见,一般的大臣,家产没个一千金,就没什么脸面出去见人了。
况且,吾丘寿王还曾经是天子身边最得宠的年轻文官,二十来岁,就被放为了一郡都尉,且那个郡还没设置太守,实际上他是都尉太守一把抓,几乎等同于后世的节度使了。
即使他相当廉洁,一点潜规则的事情也没干过,然,就是凭借那段得宠的日子所获得的赏赐,也不止四百金。
可这样的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现在却穿的如此寒酸。
霍子侯实在感觉无法理解。
后来,还是张安世告诉霍子侯,他的老师吾丘寿王,把自己的俸禄和大部分赏赐都交到了他老师董仲舒手中去发展教育事业去了。
现在董仲舒即使已经垂垂老矣,但他的名望却一天比一天大,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年轻人仰慕其的名声,不远万里前往他在广川的学府求学。
这些年轻人,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而去但是,其中多数囊中羞涩,通常到了广川,甚至还没到广川,盘缠就用光了。
因此,现在在广川董仲舒家求学的那几百名年轻人在求学过程的日常花费,比如说竹简,墨水,基本的饮食,现在可全靠董仲舒跟他那几个还在做官的徒子徒孙的俸禄,赏赐支撑。
而张安世则是从他父亲的旧属兒宽那里听来的——兒宽可是董仲舒的徒孙了,兒宽的师长乃董仲舒弟子褚大。
知道了事实之后,霍子侯不禁肃然起敬。
便不再对吾丘寿王有什么怨念了,就让他教吧!
反正霍子侯有两千年的知识底蕴做基础,他看的书的字数,即使除掉后世那些小说,单以文学作品而论,也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人的想象。
他的学习进度非常快,才不到一个月,就基本上已经可以跟成年一样,没有障碍的阅读尚书,春秋之类晦涩难懂的书籍。
这样子下去,不用到八月,他估计就可以出师了。
“君侯早安!”吾丘寿王一如往日一般,将自己背着的竹简,放下来,点点头。
霍子侯赶紧让小蚕豆去泡上两杯人参茶上来,给吾丘寿王润润喉咙。
吾丘寿王却也没有丝毫的放松,他先让霍子侯温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功课,无非就是捧着竹简,把昨天学过的内容再看一遍,好好回忆一下。
然后,等霍子侯看完了,他才开始教授新的内容。
老实说,儒家的教学,特别是正宗的儒家教育,在上课的时候,其实一点儿也不枯燥。师长在讲学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有意思的故事与典故,来解释书中的思想与理论。
因材施教,这个孔子总结出来的教育大杀器,是古中国文化之所以鼎盛的基础。
譬如说,今天吾丘寿王讲的是论语。
他边讲,还会边告诉霍子侯,出现在论语中的那些孔子门徒的姓名,来历,故事,出生以及做过什么事情,孔子又为何会对他们说那些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