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伊人如昔心悠悠(1/2)
朱勋道:“皇上,你再往其它地方想想。”
刘若风迟疑地说:“其它地方……朱兄!你是说西边、北边的少数民族吗?”
“皇上英明!”
刘若风想一想,道:“朱兄,你先别给我戴高帽。我的看法,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去求援于少数民族。不是我对他们存有偏见,而是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文化背景、民俗习惯、文明进程等等,这些鸿沟是不容易逾越的。何况,有些民族还处于未开化的野蛮阶段,若把他们牵扯进来,弄不好,也许会引发一场民族灾难!”
朱勋笑道:“皇上多虑了。现在很多地方是胡汉杂居,有些少数民族已经汉化了,也不再是野蛮民族。再者,那些少数民族若真有反意,咱们不去联合他们,他们也会造反呀!咱们大汉族的力量,又岂是那些少数民族可比!他们的船再大,也难以在汪洋中掀起巨浪!”
刘若风凝重地说:“朱兄!此事谨慎为上,我们不要成为民族罪人!”
“皇上,臣知道了。不过,因为这边军情紧急,臣已经派人去并州左国城联系刘元,约他共同攻晋。估计近几日便会有回音。”
刘若风问:“就是那个匈奴贵族刘元?朱兄,你此举欠妥!使者回来后,一定要和朕商议,再作定夺!”
“是,皇上。”
“好了。——朱兄,有个人很想见你,你想不想见她呀?”
“臣听皇上的吩咐。”
刘若风笑道:“朱兄,你还不好意思说出来吗?来吧,朕带你去。”
当晚,刘若风托虚无子出面,撮合竹青和朱勋的婚事。朱勋答应下来,定于战事稳定后与竹青完婚。
次日,朱勋、虚无子各自率军行动,刘若风自带两千禁军前往武街。这一次,刘若风没让马芸、竹青等人同行,理由是要她们协助监察汉中的防务。其实,刘若风这么做,是因为心里有着另外一层顾虑。
武街城不大,南面依山,东、北、西三面有护城河环绕,是汉中西面的门户。三月九日上午,刘若风从东门进入武街城中。此时,西门外晋军正在攻城。刘若风直接来到西城,这里的汉军是唐英在指挥。刘若风让唐英简要地将情况作了汇报。晋军昨日刚抵城外,今日便开始攻城;唐英率所部四千人守西城,汤化龙率五千人守北城,汤部副将易图名率五千人守东城。
刘若风亲自上城楼查视,将士们山呼万岁,士气大振。刘若风往下观望,但见晋军兵士高举盾牌,攀着云梯奋勇向上。汉军发箭射去,却大都被晋兵举盾挡开。汉兵以石块横木砸下,一部分晋兵被砸下云梯,跌落于护城河中。但是有部分晋兵竟冲上城楼,张黑虎忙率身边禁军一番猛击,将这些冲上城来的晋兵尽数格杀。
刘若风过去拾起盾牌,见这些盾牌都是用藤条编成,浸过桐油,拿在手中比一般盾牌轻巧许多,还能从藤条的缝隙里观察到敌兵的动态。刘若风自语:“不错!这种盾牌真是不错!不过,它应该怕火。”刘若风传令随行的禁军兵士,朝城下晋军群中掷出一批“牛弹”。闷响、烈焰过后,晋军伤了一大片,所持藤盾也着火燃烧起来。汉军一片欢呼。晋军从来不曾见过“牛弹”这样的武器,无比惊骇之下,丢兵弃甲,争相后退。
刘若风忽听得劲风呼啸,急伸手一抓,将一支白羽箭接在手中,箭身还在手里微微颤动。“好大的劲力!”刘若风暗暗吃惊,心想这个发箭的人一定是位武林高手。注目看去,见一名三十多岁的敌将手持硬弓,也正往城楼观望。刘若风没有看到秦天柱的影子,估计城下这名敌将是他的先锋官,便从衣袋里取出一封书信绑在白羽箭上,要过一张弓,朝城下大喊道:“下面的人听着!请带一封信给你们秦将军!”对着那人一箭射去。只见那人举弓一搭,箭就到了他的手上。
晋军收兵而去。刘若风召集汤化龙、唐英、张黑虎等众将,对全城的防务作了一番巡查。尔后,唐英安排刘若风在一座大宅中歇息。
中午、下午,晋军方面没有再发起攻城,毫无动静。
刘若风带着张黑虎等卫士四处查视,要将士们提高警惕。到北城门口时,汤化龙向刘若风报告,抓住两名敌方奸细。刘若风随口问:“汤将军,你怎么断定他们就是奸细呢?”
汤化龙答:“回皇上!这两人不是本地口音,问他们进城作什么又答不上,只是嚷嚷着要见皇上。臣怀疑他们意图不轨,便扣押起来。”
刘若风心想,也许是秦将军派来的信使,便对汤化龙道:“汤将军!你派人把他们带来见朕。”
刘若风接着巡视了东城,然后回到住所。刚坐下,军士来报,汤将军派人将两名奸细送到。刘若风忙令带进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