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太学学宫 下(2/2)
而荀子一派则是虽然崇尚王道,但是对于大荒面临的局面则也谈霸道,主张以王道为本。
管子一派则是主张王霸并举,针对具体情况而定,理论上述说就是,善于观察大荒形势,利用大族的力量,依势而缩小别族;利用强族的权威,依势而消弱别族;而大荒又强族众多,就联合强族攻击弱族然后成就霸业,在强族众多的情况下谈王者之势,实在是一种愚不可及的事情。这种思想也是建立在大荒强族众多的情况下,如果强族少,联合起来称霸的想法就是败事之谋。
这些文学主张最后发展成为武学就有了不同气势的武学,在武学上王道霸道,即是极致的表现,王道的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使人心服;霸道则是如山般的压迫,巍巍然然,使人恐惧战栗,惧怕,提不起勇气反抗。这两种武学由这番争论而起,但是却没有如学术一般融和的可能,如有世仇般,两种方法修炼出来的元气,双方抗拒异常。
这番学术争论引出武学典籍的事情其实还有就如天人之争,儒学认为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天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儒学大师们开来,事业的成败、帝王的权威、天下的志乱,都是天意。实际上大师们是将天看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精神性实体,也就是道的存在,沿着“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和认识路线,构筑“天人合一”的境界。
荀子一派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天是自然的,其运行变化具有规律,但是这种运行变化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天有常行,不为人存,不以人改”。他们还认为人为这世间最珍贵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一般的一部分,而是特殊的一部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段话就是“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儿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管子一派则是比较极端,对于天,他们认为人定胜天,人能主宰自然。
这段论述,使大荒的武者对于天道的理解也就分为三种,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武学类型,第一种就是顺应天意的“天人合一”;第二种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第三种就是逆天而行,改天换命,惟自身长存于天地间。
伊凡的修炼之路却与大荒人的理解不同,他修道,道自然,伊始当然要遵循道,遵循自然,进一步去遵循事物的自然,从而带到以自己的自然配合事物的自然,以己之道合物之道,也就是“以天合天”的境界,通过了解道而构筑自己的道,做到反应在自然之前,“意未至而神先行”,相当于预言一样,修炼至大成,能知过去未来。这就是“玄”,伊凡从诸圣文章之中领悟出来的修炼境界。
太学学宫作为大荒人文中心当然不止一个学宫空悬与野外,围绕着学宫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其规模一点也不比各族的国都小,城中武学门派、商铺店面、歌剧舞台、学馆……也就不一一列举,而且作为各族交融的中心,其中规定各族平等,不允许打架斗殴,没有歧视,实在是各族互相了解的一个平台,大荒能够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太学城在其中起到不小的作用。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